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慕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慕琦(马克•艾奇森•扬爵士,1886年6月30日—1974年5月12日),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杨慕琦爵士在1941年获任命为第21任香港总督,并于9月就任,但三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军香港,爆发香港保卫战。 几经奋力抵抗后,杨慕琦在1941年12月25日“黑色耶诞节”向日军无条件投降,沦为战俘。 他在战时先后被监禁于香港半岛酒店、台湾及沈阳,后期受尽非人折磨。 二战在1945年8月结束后,杨慕琦没有立即复任港督,而香港事务则暂由军政府打理,直到他于翌年5月复任为止。

杨慕琦计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在经历日本统治三年零八个月后 (1941年12月 – 1945年8月)由英国政府夺回管治权。战后的香港四周颓垣败瓦,民间怨声载道、对英国殖民政府于二战期间的无能深感不满。同一时候,有传闻指中国政府会于战后向英国提出收回香港。 英国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实行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要遵守己方在战后提出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承诺。 因此,港督杨慕琦 (Sir Mark Young, 1886-1974, 于1941、1946-7年间担任港督) 于1946年提出“杨慕琦计划”(The Young Plan),意图改革香港的政治制度并给予港人更多政治权利。可是,“杨慕琦计划”得不到英国政府的首肯;香港市民亦普遍不支持该方案。曾被认为是香港民主改革第一步的“杨慕琦计划”亦于1952年正式被英国政府否决。[1]

“杨慕琦计划”的失败,令历史学家提出了数个问题:首先,为何英国政府在提倡去殖民化的同时又否决含有民主成份的“杨慕琦计划”? 其次,为何香港人会反对一个给予他们更多参与政治决策机会的方案? 最后,“杨慕琦计划”的失败对香港的民主或政制发展有何启发? 本文会以这三条问题来作基础,分析为何“杨慕琦计划”会失败而回。笔者认为,“杨慕琦计划”失败的主因为战后香港人的务实考虑及英国官员的政治冲量。“杨慕琦计划”虽然没有落实,但其对香港及后的政制改革依然有很大影响。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