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椎体连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椎体连接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椎体连接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的前面

椎体间关节及连接:椎体之间的连接由纵韧带椎间盘构成[1]

局部解剖

前、后纵韧带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的前面,上起枕骨的咽结节寰椎前结节,下至S1~2,在其行程中借纤维束紧密附着于各椎体边缘,但与椎体连接疏松。此韧带在最上部为一束带,附着于寰椎前结节,并延至枕骨基底。前纵韧带是人体最长的韧带较宽非常坚强,有人在尸体上试验,在300kg的压力下也不致断裂。前纵韧带由3层纵行纤维构成,浅层跨越3~4个椎体,中层跨越2~3个椎体,而深层仅连接相邻两个椎体。

后纵韧带比较薄弱,位于椎体的后部,上起枢椎,下达骶骨,最上部延展为覆膜。后纵韧带较前纵韧带狭窄,宽窄不齐,不能完全避盖椎体的后部和椎间盘,其纤维呈齿状,与椎体疏松相连,其间隔以静脉丛。

强直性脊柱受损时,脊柱附近的韧带常骨化,其中前纵韧带骨化最早,以后相继是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在正值X线片上呈"竹节状脊柱"。腰部后纵韧带也可单独发生骨化,但较颈部为少。

椎间盘

椎间盘即椎间纤维软骨,除C1~2之间外,其他椎体之间包括L5与S1之间均有这种结构,因此成人的椎间盘总数为23个。

椎间盘柱横断面上与其所连接的椎体形状一致。椎间盘的厚薄在脊柱不同部位有所不同,一般说,凡是运动较多的地方,椎间盘较厚,在颈、腰部就是如此;相反,胸、骶部则较薄,特别在骶椎部,椎间盘骨化,使原来分离的五节骶椎完全融合。椎间盘在下腰部最厚,而在T2~6最薄。

1.椎间盘的形态构造:椎间盘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1)透明软骨板:透明软骨板即椎体的上下软骨面,构成髓核的上下界,与相邻椎体分开。在椎骨发生过程中,椎体的上下面各有一次级骨化中心,其周围虽成骨,形成骺环,但其中心仍一直保留为软骨,软骨板的大小和形状与上下相连的椎体相当。椎体上下无血管的软骨板如同髋关节的关节软骨,可以承受压力保护椎体防止椎骨遭受压力,只要软骨板保持完整,椎体不会因压力而发生吸收现象,软骨板还可视作半渗透膜,在渗透压下,水分可以扩散至无血管的椎间盘。

(2)纤维环:在上、下透明软骨板的周围有一圈坚强的纤维组织,由胶原纤维及纤维软骨组成,称为纤维环,是椎间盘的最主要维持负重的组织,与上下软骨板和脊柱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纤维环呈同心层排列,各纤维的方向彼此交错。纤维环的前部及外侧部较后部约宽1倍,最内层纤维与髓核的细胞间基质相融合,无明显界限。

纤维环连接相邻椎体,使脊柱在运动时作为一个整体,纤维环甚为坚固,紧密附着于软骨板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必须有极大力量广泛撕裂纤维环,才能引起椎体间脱位。纤维环的特殊排列方向,使相邻椎体可以有轻度活动,但运动到一定限度时,纤维环紧张,又起节制韧带的作用,控制旋转运动。纤维环主要为胶原纤维,但也含有一定弹性纤维,其纤维可能伸长。过去认为,椎间盘的弹性性质,系由于髓核的压缩及相邻纤维环的胶原纤维方向改变所致;实际上,形成弹性纤维弹性蛋白是低应变主要的应力负荷部分,能在变形后恢复组织大小及形状,纤维环及髓核的弹性纤维的不同排列及形状能反应不同功能。纤维环包绕髓核,使其维持一定的位置及形状,在压力下,因力量平均分散于纤维环,又具有吸收震荡的作用。

(3)髓核: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韧性的半液体的腔状物质,占椎间盘切面的50%~60%。髓核由软骨样细胞组成,分散于细胞间基质。髓核含有85%的水分及退化的脊索残余,髓核一般位于纤维环的中部,较偏后,并不绝对在中心。髓核随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及形状,其位置在不同脊椎有所不同。髓核的密度有所不同,随年龄而增大。

2.椎间盘的功能:椎间盘不但是椎体间主要的坚强连系与支持结构,同时也是脊柱运动和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能承受身体的重力,将施加于脊柱的力吸收并重新分布。椎间盘能保护和控制脊柱各种活动,有平衡缓冲外力的作用。椎间盘受到压缩或牵引后,能很快恢复原来形状。正常椎间盘髓核各方面的压力均相等,中心重力可使椎间盘向各方向膨出。

椎间盘内压力与体重直接有关,并随体位改变而不同,体重70kg的人,直坐位时,腰椎曲度变平,纤维环前部高度下降,椎间盘内压力增加,L3椎间盘为140kg,直立时由于腰前凸增加,重力线靠近髓核,下降为100kg,坐位并向前倾20°,腰椎后凸,椎间盘内压力增加至190kg。侧卧位时下降为70kg,仰卧位时仅为20kg。弯腰从地上举起50kg重物时,L4~5椎间盘内压力可增至750kg。

在直立时,椎间盘的完整决定于:①纤维环的纤维层排列;②完整的髓核;③周围组织。椎间盘及其周围支持结构关系密切。

相关视频

清职解剖第3集 椎骨及椎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