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山兰(兰科、山兰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药俯倾
圖片來自 360百科

开花的种类——山兰(兰科、山兰属植物)

假鳞茎卵球形至近椭圆形,具2-3节。叶通常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形或狭披针形。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总状花序长4.5-15.5厘米,疏生数朵至10余朵花;花黄褐色至淡黄色,唇瓣白色并有紫斑;花瓣狭长圆形,长7-8毫米,宽1.5-1.8毫米,稍镰曲;唇瓣长6.5-8.5毫米,3裂,基部有短爪;侧裂片线形,稍内弯,长约3毫米,宽约0.7毫米,先端钝。蒴果长圆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林下、林缘、灌丛中、草地上或沟谷旁,海拔1000-3000米。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至西伯利亚。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山兰(学名: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山兰
  • 拉丁学名: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
花两性,芳香
圖片來自 360百科
  • 界:植物界
  • 亚 界:绿色植物亚界
  • 总 门:轮藻总门
  • 门:木贼门
  • 亚 门:木贼亚门
  • 纲:木兰纲
  • 亚 纲:百合亚纲
  • 超 目:天门冬超目
  • 目:天门冬目
  • 科:兰科
  • 属:山兰属
  • 种:山兰
  • 保护级别:近危(IUCN标准)

形态特征

山兰的假鳞茎卵球形至近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5-1.5厘米,具2-3节,常以短的根状茎相连接,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通常1枚,少有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形或狭披针形,长13-30厘米,宽(0.4-)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为柄;叶柄长3-5 (-8)厘米。

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长20-52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4.5-15.5厘米,疏生数朵至1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长2.5-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8-12毫米;花黄褐色至淡黄色,唇瓣白色并有紫斑;萼片狭长圆形,长7-9毫米,宽1.5-2毫米,先端略钝;侧萼片稍镰曲。

花瓣狭长圆形,长7-8毫米,宽1.5-1.8毫米,稍镰曲;唇瓣长6.5-8.5毫米,3裂,基部有短爪;侧裂片线形,稍内弯,长约3毫米,宽约0.7毫米,先端钝;中裂片近倒卵形,长5.5-7毫米,上部宽5-5.5毫米,边缘有不规则缺刻;唇盘上有2条肥厚纵褶片,从近基部处延伸至中部,亦即到达中裂片的下部2/5处;蕊柱长4-5毫米,基部肥厚并多少扩大。蒴果长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7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 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 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繁殖方式

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分株前要减少灌水,使盆土较于。分株后上盆时,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铺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

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寄寓和象征[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山兰属(学名:Oreorchis Lindl.)

是兰科下的一个属。地生草本,地下具纤细的根状茎;根状茎上生有球茎状的假鳞茎;假鳞茎具节,基部疏生纤维根。全属约16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至日本和西伯利亚。中国有11种。

特征描述

地生草本,地下具纤细的根状茎;根状茎上生有球茎状的假鳞茎;假鳞茎具节,基部疏生纤维根。叶1-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形至狭长圆状披针形,具柄,基部常有1-2枚膜质鞘。花葶从假鳞茎侧面节上发出,直立;花序不分枝,总状,具数花至多花;花苞片膜质,宿存;花小至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相似或花瓣略狭小,展开;两枚侧萼片基部有时多少延伸成浅囊状;唇瓣3裂、不裂或仅中部两侧有凹缺 (钝3裂) ,基部有爪,无距,上面常有纵褶片或中央有具凹槽的胼胝体;蕊柱一般稍长,略向前弓曲,基部有时膨大并略凸出而呈蕊柱足状,但无明显的蕊柱足;花药俯倾;花粉团4个,近球形,腊质,具1个共同的粘盘柄和小的粘盘。

本属后选模式种: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 (Corallorhiza patens Lindl.)

下级分类

  • 西南山兰:Oreorchis angustata L. O. Williams ex N. Pearce et Cribb
  • 大霸山兰:Oreorchis bilamellata Fukuyama
  • 短梗山兰:Oreorchis erythrochrysea Hand.-Mazz.
  • 长叶山兰:Oreorchis fargesii Finet
  • 囊唇山兰:Oreorchis indica (Lindl.) Hook. f.
  • 狭叶山兰:Oreorchis micrantha Lindl.
  • 硬叶山兰:Oreorchis nana Schltr.
  • 大花山兰:Oreorchis nepalensis N. Pearce et Cribb
  • 矮山兰:Oreorchis parvula Schltr.
  • 山兰: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

西南山兰

假鳞茎近梨形,长达1.5厘米,宽约1厘米。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宽披针形,长达19厘米,宽约2厘米;叶柄长达6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长达30厘米,中下部有2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约11厘米,疏生多花,多者可达30朵;花苞片披针形,长约6毫米;花梗和子房长约6毫米;花开放时直径约11毫米;中萼片披针形,长约5.5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急尖;侧萼片亦为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近急尖;花瓣狭卵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近急尖;唇瓣长约4.5毫米,近基部3裂,基部有短爪;侧裂片半卵形,长约1.4毫米,先端圆钝;中裂片近倒卵形,边缘波状;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长约2毫米,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以上;蕊柱棒状,长约3毫米。花期6月。

产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生于山坡草地或开旷多石之地,海拔约3000米。

大霸山兰

假鳞茎卵球形或其他形状,长2-3厘米,宽0.7-2厘米,密接,具2-3节。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形,长可达40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长达50厘米,具3-4枚鞘;总状花序长约14厘米,具15-20朵花;花苞片小,长约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约9毫米,褐色;花张开,暗褐色,但唇瓣白色,背面黄色,中裂片有红褐色斑;萼片狭长,长8-8.5毫米,宽2-3毫米;花瓣亦狭长,长约8毫米,宽1.5毫米,先端急尖;唇瓣长6.5毫米,向基部渐狭,近中部3裂,无明显的爪;侧裂片狭窄,多少围抱蕊柱,长约5毫米,先端钝;中裂片外弯,长约3.8毫米,宽3.2毫米,先端近截形,边缘波状;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与中裂片之间有1个黄色的、中央有纵槽的宽阔胼胝体;胼胝体长达2.5毫米,与中裂片基部近等宽;蕊柱长4毫米,圆柱形。花期5-6月。

产台湾(大霸尖山)。生于林下阴湿地面,海拔在2500-3000米之间。

短梗山兰

假鳞茎宽卵形至近长圆形,长0.8-2厘米,宽0.7-1.3厘米,具2-3节,以短的根状茎相连接,多少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至狭长圆状披针形,长6-10 (-13)厘米,宽l.2-2.3厘米,长度为宽度的5-10倍或偶尔超过,先端渐尖,基部常骤然收狭成柄,叶柄长2-4.5厘米。花葶自假鳞茎侧面发出,长13-27厘米,近直立,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5-11厘米,具10-20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梗和子房长3-5毫米;花黄色,唇瓣有栗色斑;萼片狭长圆形,长6-8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侧萼片略小于中萼片,常稍斜歪;花瓣狭长圆状匙形,长5.5-6.5毫米,宽约1.5毫米,常多少弯曲,先端钝;唇瓣轮廓近长圆形,长约5毫米,近中部或下部2/5处3裂;侧裂片半卵形至近线形,长0.8-1毫米,宽约0.7毫米;中裂片近方形或宽椭圆形,边缘略呈波状,长约2.5毫米;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之间有2条很短的纵褶片;蕊柱较粗,长约3毫米。花期5-6月。

产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察隅)。生于林下、灌丛中和高山草坡上,海拔2900-3600米。

长叶山兰

假鳞茎椭圆形至近球形,长1-2.5厘米,直径1-2厘米,有2-3节,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2枚,偶有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20-28厘米,宽0.8-1.8厘米,纸质,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柄,有关节,关节下方由叶柄套迭成假茎状,长3-5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长20-30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通常多少缩短,长2-6厘米,具较密集的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7-12毫米;花10余朵或更多,通常白色并有紫纹;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9-11毫米,宽2.5-3.5毫米,先端渐尖;侧萼片斜歪并略宽于中萼片;花瓣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10毫米,宽3-3.5毫米;唇瓣轮廓为长圆状倒卵形,长7.5-9毫米,近基部处3裂,基部有长约1毫米的爪;侧裂片线形,长2-3毫米,宽约0.7毫米,先端钝,边缘多少具细缘毛;中裂片近椭圆状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上半部边缘多少皱波状,先端有不规则缺刻,下半部边缘多少具细缘毛,较少近无毛;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1条短褶片状胼胝体,胼胝体中央有纵槽;蕊柱长约3毫米,基部肥厚并略扩大。蒴果狭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8毫米。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浙江、福建北部(武夷山)、台湾、湖北和四川。生于林下、灌丛中或沟谷旁,海拔700-2600米。

囊唇山兰

假鳞茎卵球形或近椭圆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具2-3节,多少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2-13厘米,宽约2.4厘米,基部具短柄;叶柄长2-2.5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长20-36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5-9.5厘米,具4-9朵花;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5-7毫米;花直径约1.5厘米;萼片与花瓣暗黄色而有大量紫褐色脉纹和斑,唇瓣白色而有紫红色斑;萼片狭长圆形,长8-9毫米,宽1-1.5毫米,先端急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狭卵形或狭卵状披针形,长6-7毫米,下部宽约2毫米,先端渐尖;唇瓣轮廓为倒卵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长6-7毫米,宽约4毫米,在中部至上部1/3处略3裂或仅两侧有裂缺,基部具爪并有明显的囊状短距,上半部(或中裂片)边缘波状,先端多少有不规则缺刻,唇盘上无褶片;蕊柱细长,长5-6毫米,基部肥厚并略扩大。花期6月。

产四川西南部(康定)、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朗县、亚东)。生于林下或高山草甸上,海拔2500-34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狭叶山兰

假鳞茎卵球形或长圆形,长1-1.3厘米,直径约1厘米,彼此较密接,具节,多少具撕裂成纤维状的残留鞘。叶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基部收狭成柄,连柄长达17厘米,上部宽5-7毫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或近顶端处发出,长20-30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4-6厘米,具8-12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5-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6-9毫米;花白色;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5.5-6毫米,宽1.5-2毫米,先端近急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5.5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短渐尖;唇瓣轮廓近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毫米,近基部3裂,基部有短爪,无囊;侧裂片近线形,长约1.5毫米;中裂片倒卵形或宽倒卵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略呈皱波状,有时先端有凹缺;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之间有1枚线形的、中央有纵槽的胼胝体,延伸到中裂片下部;蕊柱长约2.5毫米,略向前弯。蒴果椭圆形,下垂,长1-1.2厘米,宽约5毫米。花期6月,果期不详。 产西藏南部至东南部(聂拉木、林芝、波密、察隅) 。生于林下,海拔2500-30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缅甸也有分布。

硬叶山兰

假鳞茎长圆形或近卵球形,长6-9(-15)毫米,宽5-6毫米,具2-3节,以根状茎相连接;根状茎纤细,直径1-2毫米。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卵形至狭椭圆形,长2-4厘米,宽0.8-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3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长10-20厘米,近直立,中下部具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2.5-6厘米,通常具5-14朵花,罕有减退为2-3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花梗和子房长3-5毫米;花直径约1厘米;萼片与花瓣上面暗黄色,背面栗色,唇瓣白色而有紫色斑;萼片近狭长圆形,长6-7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镰状长圆形,长5.5-6.5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唇瓣轮廓近倒卵状长圆形,长5-7毫米,下部约1/3处3裂,基部无爪或有短爪;侧裂片近狭长圆形或狭卵形,稍内弯,长约0.8毫米,宽约0.5毫米;中裂片近倒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边缘稍波状,有黑色或紫色斑点;唇盘基部有2条短的纵褶片;蕊柱粗短,长2-2.5毫米。花期6-7月。

产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生于高山草地、林下、灌丛中或岩石积土上,海拔2500-4000米。

大花山兰

假鳞茎长圆状卵球形至近方形,长达2厘米,宽1厘米。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披针形,长可达30厘米,宽约1.7厘米,具明显的脉;叶柄长达10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长达35厘米,中下部有2枚筒状鞘;总状花序具约20朵花;花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约1.2厘米;花大,张开,直径达1.5厘米,棕绿色或黄绿色,但唇瓣淡粉红色至白色并有紫色斑点;中萼片线状披针形,长1.5-1.6厘米,宽约3毫米,先端近急尖;侧萼片宽披针形,长约12毫米,宽3毫米;花瓣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3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钝;唇瓣长达11.6毫米,3裂,基部有长爪;侧裂片长圆形,长约4.2毫米,宽1.2毫米,稍内弯,先端钝;中裂片卵状椭圆形,长为唇瓣的3/5,宽约6毫米,边缘波状;唇盘上有2条半月形的纵褶片,位于两枚侧裂片之间和中裂片基部上方,长达2.6毫米,高约1毫米;蕊柱长达8.3毫米。花期5-6月。

产西藏南部(朗县)。生境不详。尼泊尔也有分布。

矮山兰

假鳞茎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0毫米,有节,多少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8-11厘米,宽1.3-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逐渐收狭成柄;叶柄长1-2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长12-16厘米,直立,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2.5-4厘米,具7-12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2-2.5毫米;花蜡黄色;萼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6-7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略斜歪;花瓣舌状披针形,长5-6毫米,宽约1.5毫米,略镰曲;唇瓣轮廓为倒卵形,长约5毫米,基部有短爪;从下部2/5处3裂;侧裂片舌状,长不及1毫米,先端钝;中裂片近卵圆形,长约2毫米,边缘稍波状;唇盘基部有2条纵褶片,纵褶片多少合生;蕊柱长约2.5毫米,稍向前弯曲。花期5-7月。

产四川西南部(马边、稻城、雷波)和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生于林下或开旷草坡上,海拔3000-3800米。 [2]

* 山兰

假鳞茎卵球形至近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5-1.5厘米,具2-3节,常以短的根状茎相连接,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通常1枚,少有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形或狭披针形,长13-30厘米,宽(0.4-)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为柄;叶柄长3-5 (-8)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长20-52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4.5-15.5厘米,疏生数朵至1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长2.5-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8-12毫米;花黄褐色至淡黄色,唇瓣白色并有紫斑;萼片狭长圆形,长7-9毫米,宽1.5-2毫米,先端略钝;侧萼片稍镰曲;花瓣狭长圆形,长7-8毫米,宽1.5-1.8毫米,稍镰曲;唇瓣长6.5-8.5毫米,3裂,基部有短爪;侧裂片线形,稍内弯,长约3毫米,宽约0.7毫米,先端钝;中裂片近倒卵形,长5.5-7毫米,上部宽5-5.5毫米,边缘有不规则缺刻;唇盘上有2条肥厚纵褶片,从近基部处延伸至中部,亦即到达中裂片的下部2/5处;蕊柱长4-5毫米,基部肥厚并多少扩大。蒴果长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7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江西、台湾、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贡山、东川) 。生于林下、林缘、灌丛中、草地上或沟谷旁,海拔1000-3000米。日本、朝鲜半岛至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矮山兰(学名:Oreorchis parvula Schltr.)

是兰科山兰属则,假鳞茎长圆形至椭圆形,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 出,直立,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花期5-7月。分布于四川西南部(马边、稻城、雷波)和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生长于海拔3000-3800米林下或开旷草坡上。

形态特征

假鳞茎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0毫米,有节,多少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8-11厘米,宽1.3-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逐渐收狭成柄;叶柄长1-2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长12-16厘米,直立,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2.5-4厘米,具7-12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2-2.5毫米;花蜡黄色;萼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6-7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略斜歪;花瓣舌状披针形,长5-6毫米,宽约1.5毫米,略镰曲;唇瓣轮廓为倒卵形,长约5毫米,基部有短爪;从下部2/5处3裂;侧裂片舌状,长不及1毫米,先端钝;中裂片近卵圆形,长约2毫米,边缘稍波状;唇盘基部有2条纵褶片,纵褶片多少合生;蕊柱长约2.5毫米,稍向前弯曲。花期5-7月。 [3]

生长环境

分布于四川西南部(马边、稻城、雷波)和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生长于海拔3000-3800米林下或开旷草坡上。

保护等级:矮山兰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