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毛轴铁角蕨 (铁角蕨科 铁角蕨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毛轴铁角蕨 (铁角蕨科 铁角蕨属植物))
是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4-5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厚膜质,黑褐色,有虹色光泽,全缘或有少数纤毛。广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也产于江西(龙南、寻乌)、福建(延平、龙岩、南靖)、四川(峨眉山、马边、雷波)、贵州(惠水、独山)。生林下溪边潮湿岩石上,海拔120-3 000米。
目录
毛轴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crinicaule Hance)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毛轴铁角蕨
- 拉丁学名:Asplenium crinicaule Hance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纲 :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 :真蕨目
- 科 :铁角蕨科
- 属 :铁角蕨属
- 组 :铁角蕨组
- 中国植物志:4(2):059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4-5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厚膜质,黑褐色,有虹色光泽,全缘或有少数纤毛。叶簇生;叶柄长5-12厘米,粗2-3毫米,灰褐色,上面有纵沟,与叶轴通体密被黑褐色或深褐色鳞片(鳞片纤维状,长3-4毫米,有虹色光泽,筛孔疏而大),老时陆续脱落而较稀疏;叶片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中部宽3.5-7厘米,顶部渐尖,一回羽状;羽片18-28对,互生或下部的对生,斜展,几无柄或有极短柄,各对羽片相距1-1.5厘米,彼此接近,基部羽片略缩短并为长卵形,钝头,中部羽片较长,1.5-4厘米或较长,基部宽8-13毫米,菱状披针形,渐尖头或急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圆截形,略呈耳状突起,下侧长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粗大钝锯齿。叶脉两面均明显,隆起呈沟脊状,小脉多为二回二叉,也有二叉、三叉或单一,基部上侧的常为多回二叉分枝,极斜向上,彼此接近,不达叶边。叶纸质,干后棕褐色,两面(或仅上面)呈沟脊状,主脉上面疏被褐色星芒状的小鳞片,老时部分脱落;叶轴灰褐色,上面有纵沟。孢子囊群阔线形,长4-8毫米,棕色,极斜向上,彼此疏离,通常生于上侧小脉,自主脉向外行,不达叶边,沿主脉两侧排列整齐,或基部上侧的为不整齐的多行;囊群盖阔线形,黄棕色,后变灰棕色,厚膜质,全缘,生于小脉上侧的开向主脉,生于下侧的开向叶边,宿存。染色体2n=144。 [1]
生长环境
毛轴铁角蕨生长于海拔120-3 000米的林下溪边潮湿岩石上。毛轴铁角蕨广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也产于江西(龙南、寻乌)、福建(延平、龙岩、南靖)、四川(峨眉山、马边、雷波)、贵州(惠水、独山),在锡金、印度、缅甸、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分布。
铁角蕨科(学名:Aspleniaceae Newman)
为铁角蕨科多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攀援。叶远生、近生或簇生,草质、革质或近肉质。广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为多。中国现知有131种,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分布中心。
下级分类
* 铁角蕨属 Asplenium L.
* 细辛蕨属 Boniniella Hayata
* 过山蕨属 Camptosorus Link
* 药蕨属 Ceterach Willd.
* 苍山蕨属 Ceterachopsis (J. Sm.) Ching
* 巢蕨属 Neottopteris J. Sm.
* 对开蕨属 Phyllitis Hill
* 水鳖蕨属 Sinephropteris Mickel
代表植物
铁角蕨:AspleniumtrichomanesL.
植株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约2毫米,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基部宽约0.5毫米,厚膜质,黑色,有光泽,略带虹色,全缘。叶多数,密集簇生;叶柄长2-8厘米,粗约1毫米,栗褐色,有光泽,基部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条阔纵沟,两边有棕色的膜质全缘狭翅,下面圆形,质脆,通常叶片脱落而柄宿存;叶片长线形,长10-25厘米,中部宽9-16毫米,长渐尖头,基部略变狭,一回羽状;羽片约20-30对,基部的对生,向上对生或互生,平展,近无柄,中部羽片同大,长3.5-6 (-9) 毫米,中部宽2-4 (-5) 毫米,椭圆形或卵形,圆头,有钝齿牙,基部为近对称或不对称的圆楔形,上侧较大,偶或有小耳状突起,全缘,两侧边缘有小圆齿;中部各对羽片相距4-8毫米,彼此疏离,下部羽片向下逐渐远离并缩小,形状多种,卵形、圆形、扇形、三角形或耳形。叶脉羽状,纤细,两面均不明显,小脉极斜向上,二叉,偶有单一,羽片基部上侧一脉常为二回二叉,不达叶边。叶纸质,干后草绿色、棕绿色或棕色;叶轴栗褐色,有光泽,光滑,上面有平阔纵沟,两侧有棕色的膜质全缘狭翅,下面圆形。孢子囊群阔线形,长1-3.5毫米,黄棕色,极斜向上,通常生于上侧小脉,每羽片有4-8枚,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不达叶边;囊群盖阔线形,灰白色,后变棕色,膜质,全缘,开向主脉,宿存。染色体2n=144。
相关研究
铁角蕨科为蕨类植物中最自然的1个分类群,也是最大类群之一。由于孢子囊群的若干相似性,过去它一直包括蹄盖蕨属 Athyrium。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者代表着不同的起源,即蹄盖蕨似乎与鳞毛蕨Dryopteris关系最为密切,而铁角蕨则可能起源于骨碎补型 (davalloid) 的祖先。二者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如鳞片形态、叶柄上部的维管结构和羽状复叶种类的羽轴性状等方面均不相同。在生态习性方面,铁角蕨属多为石生或附生的植物,而蹄盖蕨属及其相近的属则为土生植物,从不为附生。细胞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二者的染色体基数是不相同的。
在蕨类植物中,铁角蕨科的染色体基数是十分稳定的,几乎没有发现背离其常数的证据,可是在这个科的中心属—铁角蕨属却显现出众多的多倍体,还有广泛的种间杂交和属间杂交,这和这个类群的略显呆板的染色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类群有丰富的代表种,却未见活着的近亲族,它是处于进化活跃状态的高度进化的一个科,属的界线仍然处于分化的过程之中,它的慷慨的杂交亲和性特别适合于生物系统学的研究途径。 [2]
主要价值
铁角蕨科植物不仅具有优化环境、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还在医药、食品、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如:华南铁角蕨(Asplenium austrochinenseChing)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利湿化浊、止血作用,主治白浊,前列腺炎,肾炎,刀伤出血。毛轴铁角蕨(Aspleniumcrinicaule Hance)性平,味苦,具有清热解毒、透疹作用,主治麻疹不透,无名肿痛。
毛轴铁角蕨(中药材)
拼音:Máo Zhóu Tiě Jiǎo Jué
别名:细叶青
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毛轴铁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crinicaule Hanc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20-50cm。根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叶轴密被红棕色、有虹色光泽的线状披针形鳞片,先端渐尖呈纤维状,基部阔而分枝,脱落。叶簇生;叶柄长7-10cm,深棕色;叶片纸质,披针形,长15-30cm,宽3-7cm,顶部尾状渐尖,基部渐缩短,一回羽状;羽片15-40对,互生,无柄,镰状披针形,中部的较大,长1.7-4cm,宽5-15m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不对称,上侧斜截形并稍具耳,下侧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齿裂,下部的羽片渐缩短成卵状斜方形;叶脉一至二回分叉,两面隆起呈沟脊状;叶两面无毛或下面偶有分枝的小鳞片。孢子囊群线形,斜出,生于每组小脉的最上侧近基部或中部,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靠近中脉;囊群盖线形,坚膜质,全缘。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3000m的林下路旁、溪沟边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3]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疹。主麻疹不透;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