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蓬草(菊科,白酒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蓬草(菊科,白酒草屬植物))
目錄
小蓬草(學名: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菊科,白酒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紡錘狀,莖直立,高可達100厘米或更高,圓柱狀,葉密集,基部葉花期常枯萎,下部葉倒披針形,近無柄或無柄,頭狀花序多數,小,花序梗細,總苞近圓柱狀,總苞片淡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花托平,雌花多數,舌狀,白色,舌片小,稍超出花盤,線形,兩性花淡黃色,花冠管狀,瘦果線狀披針形,被貼微毛;冠毛污白色,5-9月開花。
原產北美洲,中國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常生長於曠野、荒地、田邊和路旁,為一種常見的雜草。已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小蓬草嫩莖、葉可作豬飼料;全草入藥消炎止血、祛風濕,治血尿、水腫、肝炎、膽囊炎、小兒頭瘡等症。據國外文獻記載,北美洲用作治痢疾、腹瀉、創傷以及驅蠕蟲;中部歐洲,常用新鮮的植株作止血藥,但其液汁和搗碎的葉有刺激皮膚的作用。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小蓬草
- 中文學名: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 異 名:Erigeron canadensis L.
- 外文名:Candian fleabane, horse-weed
- 別 名:加拿大飛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菊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 :紫菀族
- 屬 :白酒草屬
- 種 :小蓬草
- 命名者及年代:(L.) Cronq.,1943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紡錘狀,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高50-100厘米或更高,圓柱狀,多少具棱,有條紋,被疏長硬毛,上部多分枝。葉密集,基部葉花期常枯萎,下部葉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鋸齒或全緣,中部和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近無柄或無柄,全緣或少有具1-2個齒,兩面或僅上面被疏短毛邊緣常被上彎的硬緣毛。
頭狀花序多數,小,徑3-4毫米,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5-10毫米,總苞近圓柱狀,長2.5-4毫米;總苞片2-3層,淡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頂端漸尖,外層約短於內層之半背面被疏毛,內層長3-3.5毫米,寬約0.3毫米,邊緣干膜質,無毛;花托平,徑2-2.5毫米,具不明顯的突起;雌花多數,舌狀,白色,長2.5-3.5毫米,舌片小,稍超出花盤,線形,頂端具2個鈍小齒;兩性花淡黃色,花冠管狀,長2.5-3毫米,上端具4或5個齒裂,管部上部被疏微毛;瘦果線狀披針形,長1.2-1.5毫米稍扁壓,被貼微毛;冠毛污白色,1層,糙毛狀,長2.5-3毫米。花期5-9月。
主要價值
飼用:小蓬草嫩莖、葉可作豬飼料。
藥用:全草入藥消炎止血、祛風濕,治血尿、水腫、肝炎、膽囊炎、小兒頭瘡等症。北美洲用作治痢疾、腹瀉、創傷以及驅蠕蟲;中部歐洲,常用新鮮的植株作止血藥,但其液汁和搗碎的葉有刺激皮膚的作用。
化學成份:
小蓬草全草含揮髮油,其中含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亞油醇酯(linoleylacetate)及醛類,母菊酯(matrlcariaester)、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ester)和矢車菊屬烴(centaur)。地上部分含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花側柏烯(cuparene)、β-雪松烯(β-himachal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檸檬烯、醛類,松油醇(terpineol)、二戊烯(dipen-tene)、枯牧烯(cumulene)、鄰苄基苯甲酸(o-benzylbenzzoicacid)、皂甙、高山黃芩甙(scutellarin)、γ-內酯類,苦味質,樹脂,膽鹼(choline)、維生素C(vitaminC)等。
物種危害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害嚴重,為一種常見雜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的生長。該植物是棉鈴蟲和棉蝽象的中間宿主,其葉汁和搗碎的葉對皮膚有刺激作用。
防治方法
人工拔除:通常通過苗期人工拔除。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可在苗期使用綠麥隆,或在早春使用2,4-D丁酯防除。 [1]
防除實例:1995年中國福建省調查茶園草害,對小蓬草等雜草的防治方法:
⑴開春後田間雜草葫動高峰期:先將越冬雜草和已出土雜草鏟鋤乾淨。每畝用40%西瑪津膠懸劑0.5千克兌水40千克左右,均勻噴霧土表;或每畝用25%敵草隆可濕性粉劑0.25-0.3千克兌水40千克,採用定向均勻噴霧於土表,切勿噴到茶樹上,也可在中耕除草後進行土表噴霧處理。
⑵雜草生長眩盛期:每畝用10%草甘磷水劑1-1.5千克兌水40千克左右,採用定向噴霧,直接噴於雜草莖葉,切勿噴到茶樹上,茅草、蘆葦、狗牙根、狗尾草等雜草較多的茶園,每畝可用87%茅草枯可濕性粉劑0.6-1千克,兌水40千克,採用定向噴於雜草莖葉上,避免噴到茶樹上。
小蓬草的功效與作用
小蓬草是一種生長在曠野荒地中的野生草本植物,這種植物的生命力特別強,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會影響很多植物的生長,被國內很多地區都列為入侵物種,這種植物也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它的嫩葉可以製成飼料供家畜食用,而它的全株收取以後則可以入藥。
1、家畜養殖
用於家畜養殖是小蓬草的重要作用之一,人們在採收它的新鮮嫩葉和嫩淨以後,可以直接給家中的家畜食用也可以通過晾曬和加工把它們製成飼料供家畜食用,能為家畜補充豐富營養,可以促進它們正常生長。
2、消炎殺菌
小蓬草可以入藥,它還有多種天然藥用成分,特別是它含有的石油醚數量特別高,這是一種天然的抗炎抗菌成分,能消滅人體內多種致病菌的活性,而且能阻止多種病毒,對人體產生危害,平時人們服用它以後能消除身體內炎症,也能防止一些細菌性疾病發生,對維持人體健康有極大好處。
3、保護心血管
保護心血管也是小蓬草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的一些藥用成分,能增加心血管的彈性和張力,而且能營養心肌,促進心肌收縮,提高心肌收縮功能,他對人類的心肌無力和心臟功能減退以及動脈硬化都有十分出色的預防作用,而生活中那些患有三高的人群,適量服用一些小蓬草還能穩定病情,防止三高症狀加重。 [2]
4、祛風除濕
小蓬草入藥以後還能活血化,一去風除濕,他對人類的風濕骨痛和關節腫痛都有十分明顯的治療作用。另外它入藥以後還能止血止痛,更能防止傷處感染,平時人們不小心出現外傷時,也能用小盆草來治療,它能加快傷處癒合,防止傷處感染。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飛蓬
拼音:Xiǎo Fēi Pénɡ
別名: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
來源:本品為菊科飛蓬屬植物小飛蓬Erigeron canadensis L.,以全草或鮮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1、2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綠色,有縱紋,具脫落性的毛,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基部葉近匙形,長7~10厘米,寬1~1.5厘米,邊緣齒裂或全緣,有緣毛;上部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秋季開小花,頭狀花序徑約5毫米,具柄,單歧聚傘排列,總苞的苞片條形,外圍舌狀花多層,白色,雌性,花冠舌片直立,中央管狀花白色或黃色,兩性花。瘦果略有毛。
生境分部:生於路邊、山坡、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化學成分:全草含揮髮油,油中含母菊酯(matricaria ester. C11H10O2)、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及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等。葉及莖含有聯苯甲烷-2-羧酸(diphenyl methane-2-carboxylic acid,C14H12O2)。
藥理作用
1、抑菌:本品煎劑,對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甲、乙、丙),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2、開花季節的小飛蓬葉含揮髮油,能防治兒童對牛乳的過敏性腹瀉。
性味:微苦、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消腫。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膽囊炎;外用治牛皮癬,跌打損傷,瘡癤腫毒,風濕骨痛,外傷出血;鮮葉搗汁治中耳炎,眼結膜炎。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絞汁滴。
製劑抗痢沖劑:取小飛蓬1公斤揀去雜質,洗淨,切碎,水煎兩次,第1次煮沸2小時,第2次煮沸1.5小時,合併煮液,靜置沉澱,過濾,濃縮成稠膏狀,加蔗糖、白糊精適量製成顆粒,烘乾,分裝30袋(每袋9克)。
複方
1、細菌性痢疾,腸炎:抗痢沖劑,每服1包(9克),每日3次。
2、牛皮癬:小飛蓬鮮葉適量,柔軟擦患處,每天1~2次。對膿皰型宜先煎水洗患處,待好轉後改用鮮葉擦(或洗擦結合)。對厚痂型亦宜先煎水洗,待痂皮軟化剝去後才用鮮葉擦。如見血露點,仍可繼續擦。牛皮癬消失後仍堅持擦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小飛蓬
拼音:Xiǎo Fēi Pénɡ
別名:祁州一枝蒿、蛇舌草、竹葉艾、魚膽草、苦蒿、破布艾、臭艾、小山艾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蓬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Erigeron canadensis 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小蓬草 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具錐形直根。莖直立,有細條紋及粗糙毛,上部多分枝,呈圓錐狀,小枝柔弱。單葉互生;基部葉近匙形,長7-10cm,寬1-1.5cm,先端尖,基部狹,全緣或具微鋸齒,邊緣有長睫毛,無明顯的葉柄;上部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直徑約4mm,有短梗,密集成圓錐狀或傘房圓錐狀;總苞半球表,直徑約3mm;總苞片2-3層,條狀披針形,邊緣膜質,幾無毛;舌狀花直立,白色微紫,條形至披針形;兩性花筒狀,5齒裂。瘦果矩圓形;冠毛污白色,剛毛狀。花期5-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田野、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地區及內蒙古、山西、陝西、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莖直立,表面黃綠或綠色,具細棱及粗糙毛。單葉互生,葉片展平後線狀披針形,基部狹,先端漸尖,疏鋸齒緣或全緣,有長緣毛。多數小頭狀花序集成圓錐花序關,花黃棕色。氣香特異,味微苦。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較厚的角質層,並具長大非腺毛或其殘基。稜角處表皮下可見厚角組織。皮層外側部分與厚角組織切微相間排列的細胞內含葉綠體;較大維管束的外方常見分泌道。維管束大小不一,相間斷續五殖,老莖中斷續成環或連續成環;較大維管束韌皮部的外側具帽狀韌皮纖維層,纖維細胞壁木化;有時韌皮部內赤有纖維,木質部內導管及木纖維細胞壁均木化。髓寬大,薄壁細胞內常有細小草酸鈣針晶散在。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或平直,外壁可見明顯的角質層紋理。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或為波狀,外壁赤見角質層紋理、上、下表皮均有氣孔和非腺毛,氣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非腺毛棒狀,長39-143μm,頂細胞較長大,稍尖並常枯萎。葉緣毛長大,長785-1520μm,基腳多細胞,頂細胞狹長,頂端尖。
化學成分全草含揮髮油,其中含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亞油醇酯(linoleyl acetate)及醛類,母菊酯(matrlcaria ester),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和矢車菊屬烴(centaur)X。 地上部分含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花側柏烯(cuparene),β-雪松烯(β-himachal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檸檬烯,醛類,松油醇(terpineol),二戊烯(dipen-tene),枯牧烯(cumulene),鄰苄基苯甲酸(o-benzylbenzzoicacid),皂甙,高山黃芩甙(scutellarin),γ-內酯類,苦味質,樹脂,膽鹼(choline),維生素(vitamin)C等。 [3]
藥理作用
1.抗炎抗菌作用:小飛蓬地上部分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和甲醛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中的β-雪松烯是抗炎活性成分。 小飛蓬可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全草醚提取液體內外抑菌作用試驗確定香草酸、丁香酸為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小飛蓬全草總黃酮水溶性部位可使15-甲基前列腺素F2所致的收縮的離體豬冠狀動脈得到舒張,終濃度為4mg(浸膏)/ml時作用即顯着。小飛蓬水提物有輕微而短暫的降壓作用,可抑制心臟,增加呼吸幅度,但對平滑肌和骨骼肌無作用。
性味:味微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消腫。主痢疾;腸炎;肝炎;膽囊炎;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瘡癤腫痛;外傷出血;牛皮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小蓬草(菊科,白酒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小蓬草(菊科,白酒草屬植物)的基本信息介紹
- ↑ 小蓬草的功效與作用果蔬百科
- ↑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飛蓬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