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细叶野牡丹(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细叶野牡丹
图片来自 山草香

开花的种类——细叶野牡丹(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

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小灌木和灌木,高可达60厘米,分枝多,披散,叶片坚纸质或略厚,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全缘,具糙伏毛状缘毛,叶面密被糙伏毛,基出脉下凹,侧脉互相平行;叶柄被糙伏毛。伞房花序,顶生,有花,基部有叶状总苞常较叶小;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花萼密被略扁的糙伏毛,裂片披针形,外面被糙伏毛,里面无毛,具缘毛,花瓣玫瑰红色至紫色,菱状倒卵形,花丝较伸长的药隔略短,果坛状球形,平不开裂,7-9月开花,10-12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福建、香港、海南。生长于海拔约1300米以下地区的山坡或田边矮草丛中。

细叶野牡丹花色艳丽,为优良的地被或垂吊盆栽植物。可于庭园中片植或花坛布置;风景林路边向阳处片植或带状种植。植株含有鞣质、黄酮类、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等药用价值。

细叶野牡丹(学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

花色艳丽
图片来自 爱生活的二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细叶野牡丹
  • 拉丁学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
  • 别 名:糙叶耳药花、水社野牡丹、铺地莲、山公榴、耳药花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桃金娘目
  • 科:野牡丹科
  • 亚 科:野牡丹亚科
  • 族:野牡丹族
  • 亚 族:野牡丹属
  • 种:细叶野牡丹
  • 命名者及年代:Dunn,1908

形态特性

小灌木和灌木,直立或匍匐上升,高30-60厘米,分枝多,披散,被紧贴的糙伏毛。叶片坚纸质或略厚,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端广急尖或钝,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长2-4厘米,宽8-20毫米,全缘,具糙伏毛状缘毛,5(-3)基出脉,叶面密被糙伏毛,毛隐藏于表皮下,仅尖端露出,有时夹有微柔毛,基出脉下凹,背面沿脉上被糙伏毛,有时其余被微柔毛,侧脉互相平行;叶柄长3-6毫米,被糙伏毛。

伞房花序,顶生,有花(1-)3-5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常较叶小;花梗长约3-5毫米,密被糙伏毛,苞片2,披针形,长5-10毫米,宽2-4毫米,被糙伏毛;花萼管长约7毫米,直径约5毫米,密被略扁的糙伏毛,毛有时具极少分枝,裂片披针形,长约7毫米,外面被糙伏毛,里面无毛,具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棒状,较裂片短;花瓣玫瑰红色至紫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2-2.5厘米,宽约1.5厘米,顶端微凹,具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具2小瘤,花丝较伸长的药隔略短,短者药隔不伸延,花药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顶端被刚毛。果坛状球形,平截,顶端略缢缩成颈,肉质,不开裂,长约8毫米,直径约l厘米;宿存萼密被糙伏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近种区别

该种与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极相近,主要的区别是,该种植株较大,毛被较密,叶面密被糙伏毛,毛隐藏于表皮下,仅尖端露出;花较大,萼上的糙伏毛略扁。

生长习性

晴天5:30花瓣呈相互抱叠紧密的橄榄形,掰开花瓣可见内折的外轮紫色雄蕊未展开;6:00-7:30花瓣重叠紧密,部分有松动,掰开花瓣可见内折的外轮紫色雄蕊微微展开;8:00花朵微微开口或半开(开口直径1厘米左右),外轮紫色雄蕊半展开;8:30花朵全开,外轮紫色雄蕊完全展开和花柱弯向花瓣翼侧。14:40花瓣开始合拢;16:00花瓣半合拢;19:00花瓣全部合拢(天暗)。次日,花形态与前日19:00的一致。第3天花瓣雌雄蕊及花柱整体脱落。单花花期1天,观赏期2天。

2012-2013年度对福建省漳州天宝五峰的细叶野牡丹自然居群的开花物候进行观测。细叶野牡丹的花期在5-9月,不同阶段的物候期即始花期、盛花期及末花期出现的时间在不同年份有一定的差异。2年观测结果表明,始花期在5月底至6月初,盛花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末花期从7月上旬或中旬开始。

不去雄,不授粉,直接套袋,结实率为0,说明细叶野牡丹不能自花传粉,即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结实。人工自花传粉及人工异花传粉均可以受精结实,人工异花传粉结实率为57.5%,人工自花授粉结实率为68.75%,人工自花授粉的结实率高于人工异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套袋结实率为0,说明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自然对照与去雄不授粉不套袋的处理每果饱满种子数高于人工自花和人工异花授粉处理,可能是人工自花和人工异花授粉每花只授粉一次,而访花昆虫可以多次访问自然对照与去雄不授粉不套袋的花朵,从而使自然对照与去雄不授粉不套袋处理的花朵柱头得到多次授粉的机会,从而使每果的饱满种子数较多。

主要价值

观赏:花色艳丽,引人注目,为优良的地被或垂吊盆栽植物。可于庭园中片植或花坛布置;风景林路边向阳处片植或带状种植。

药用:植株含有鞣质、黄酮类、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等药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1]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由于盲目开发和人为的毁林开荒,细叶野牡丹的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分布地逐年缩小,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地棯(学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匍匐状小灌木,长10-30厘米;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聚伞花序,顶生,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地棯分布于中国(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和越南。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地棯生活力较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生长迅速等特点,甚至在石缝中亦能很好地生长开花。

地棯是一种集药用、观赏和保健于一体的优良地被植物,果可食,亦可酿酒;全株供药用,有涩肠止痢,舒筋活血,补血安胎,清热燥湿等作用;捣碎外敷可治疮、痈、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

形态特征

小灌木,长10-30厘米;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急尖,基部广楔形,长1-4厘米,宽0.8-2(-3)厘米,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3-5基出脉,叶面通常仅边缘被糙伏毛,有时基出脉行间被1-2行疏糙伏毛,背面仅沿基部脉上被极疏糙伏毛,侧脉互相平行;叶柄长2-6毫米,有时长达15毫米,被糙伏毛。

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通常较叶小;花梗长2-10毫米,被糙伏毛,上部具苞片2;苞片卵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具缘毛,背面被糙伏毛;花萼管长约5毫米,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疏糙伏毛,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较裂片小且短;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厘米,宽1-1.5厘米,顶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花丝较伸延的药隔略短,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顶端具刺毛。果坛状球状,平截,近顶端略缢缩,肉质,不开裂,长7-9毫米,直径约7毫米;宿存萼被疏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主要价值

园林观赏

地棯的观赏价值也较高,其叶片浓密,贴伏地表,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层,覆盖效果好,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并且叶、花、果终年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叶片可在同一时间内呈现绿、粉红、紫红等色,甚至可在同一片叶上出现;圆球形的浆果从结实至成熟也呈现绿-红-紫-黑的色彩变化。且地棯几乎长年开花,没有明显的无花阶段。

食用保健

地棯果实是一种多汁浆果,近球形,直径7-11毫米,成熟的果实中还原糖占总糖的96.34%;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与传统水果梨、香蕉等相当。地棯果实中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包括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和婴幼儿所需的组氨酸。谷氨酸具有较高的含量,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2.80%。花青甙含量也较为丰富,达到300毫克/千克。

地棯果实中含有钾、钙、磷、镁、钠、铁、锰、铜、锌等多种矿质元素,且各矿质元素的比例适当,果实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有利于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同时,常量元素钙的含量较高,达7328.4毫克/千克,可作为天然的补钙食品[2]

药用价值

地棯研究早期主要是作为药草被人们所利用,其味甘、涩,性凉,具有活血止血消肿祛瘀清热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高热、肿痛咽喉肿痛、牙痛、赤白血痢疾、黄疽、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痈肿、疗疮、痔疮、毒蛇咬伤等病症。现代临床研究报道,可将地棯制成制剂,治疗消化道出血,其止血功效著。另有报道,地棯有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色素利用

地棯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地棯果实的色素无毒副作用,有浓郁的果香味,在酸性条件下颜色鲜艳,性质较稳定,可用于饮料、冷饮、果酒、糖果和点心的着色,其色素用水或乙醇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用色素。

细叶野牡丹(中药材)

拼音注音:Xì Yè Yě Mǔ Dān

别名:铺地稔、山公榴、水社野牡丹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细叶野牡丹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M.kudoi Sasaki;M.suffruticosum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碎,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田边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贵州等地。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30-60cm。直立或匍匐上升,分枝披散,被紧贴的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3-6mm,被糙伏毛;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2-4cm,宽0.8-2cm,先端宽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叶上面密被糙伏毛,毛隐于表皮下,仅尖端露出,有时夹有微柔毛,叶下面沿脉上被糙伏毛;基出脉5条,有时3条。伞房花序顶生,有花1-5朵,基部有叶状总苞片2;花梗密被糙伏毛;苞片2,披针形,长5-10mm,被糙伏毛;花萼外面被糙伏毛,裂片披针形,具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棒状,较裂片短;花瓣玫瑰红色至紫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2-2.5cm,宽约1.5cm,先端微凹,具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具2小瘤,花丝较伸长的药隔略短,短者药隔不伸延,花药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先端被刚毛,果坛状球形,平截,肉质,不开裂,长约8mm,径约10mm;宿存要密被糙伏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3]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痢疾;口疮;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