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桓寬 |
本名: 桓寬 所處時代: 漢代 出生地: 汝南郡(今屬河南) 主要作品: 《鹽鐵論》六十篇 職業: 散文家 |
桓寬(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漢代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時舉為郎,後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為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1]
經歷
主要作品:《鹽鐵論》
《鹽鐵論》是根據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開的鹽鐵會議的文件寫成的政論性散文集。它比較生動地記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從全國各地召集來的"賢良"、"文學"們的辯論,保存了許多西漢中期的經濟思想史料和風俗習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在寫作上,它通過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寫了幾個各有特點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語言和描寫文字比較生動,感情色彩也比較濃;特別是採用對話體的形式,並且各篇之間互相聯繫,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見的。但整體看來,其寫法稍覺刻板。
《鹽鐵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鹽鐵問題的結構嚴整、體制統一的專著。它以對話的形式客觀記錄了桑弘羊及其僚屬與"賢良"、"文學"的互相詰難,不但顯示了雙方針鋒相對的觀點,而且在唇槍舌戰中展示了雙方的階級立場。
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切中要害。行文氣勢磅礴,層層鋪陳渲染,引喻設譬,句式多排比、對偶,整齊而有變化,在西漢政治論文中獨具一格。同時,它也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桑弘羊的思想保存了豐富的史料。
該書分十卷六十篇,各立標題,但內容互相連貫。東漢大文學家王充在其名著《論衡·案書》中讚譽其體現了"兩刃相刻,利害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的特點。現傳世的有郭沫若校訂的《鹽鐵論讀本》,今人王利器教授的《鹽鐵論校注》。
桓寬的警句"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出現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意思是:
孝敬長輩需要的是質樸實在的作為,實實在在的敬意與愛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當下,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如果只是在禮節方面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