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柴 汉字读作chái,一般泛指木柴,小木散材,姓氏等。另通“寨”,读作zhài,意为防守的栅栏篱障。 台州方言里“柴”读作sa第四声 “柴吞伐”就是欠揍了的意思。
简介
中文名 柴 拼 音 chái、zhài 注 音 ㄔㄞˊ 部 首 木 总笔画 10 部外笔画 6 统一码 U+67F4 五 笔 HXSU
目录
1 汉字演变 2 基本字义 3 详细字义 4 其他读音 5 常用词组 6 方言集汇 7 汉英互译 8 古籍解释 [1]
汉字演变
基本字义
1. 烧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门,火柴,木柴等。
2. 烧柴祭天:“柴于上帝”。
3. 瘦,不松软:柴鸡,柴心儿。
4. 姓。
5.方言,芦苇的意思。
详细字义
1. 形声。从木,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 木”与“此”联合起来表示“边烧边吃的时候在手头的束薪”。本义:炉灶或篝火旁摆放的束薪。
2. 同本义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 柴,小木散材也。——东汉·许慎《说文》 树枳棘与薪柴。——《楚辞·愍命》。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又如:柴荆(乡里用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用来点火、取暖(木柴;柴火;柴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姓氏。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西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柴姓的百分之十三,另外,河北亦多此姓,两省柴姓约占全国汉族柴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多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7.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礼记·大传》 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王制》
8. 注:“柴,祭天告至也。”
9. 方言:干瘦,皮包骨。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其他读音
柴 zhài 1. 编木维护四周 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淮南子》
2. 又如:柴护(编木围其四面,使不受破坏)
3. 覆盖 掘新井而柴焉。——《管子》
4. 阻塞;闭塞 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抱朴子》
5. 又如:柴门(杜门,闭门);柴路(堵塞道路);柴塞(堵塞)。
6. 通“寨”。防守的栅栏篱障。 羽(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三国志·吴志》
2. 又如:柴栅(栅栏);柴楂(木栏,栅栏);柴篱(木栅栏,藩篱)
3. 也指村墅 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唐·王维《辋川集序》
常用词组
1. 柴草 cháicǎo 做燃料用的草、木;柴禾。
2. 柴达木盆地Cháidámù Péndì 青海省西北部的内陆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西部有许多低山和大片流动沙丘。“柴达木”蒙古语即盐泽之意。盆地中央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还有煤矿、铅锌矿和石油。
3. 柴刀 cháidāo 伐木打柴用的刀。
4. 柴火 cháihuo 能燃烧以提供热量的树枝、秸秆、杂草等。
5. 柴鸡cháijī 腿上无茸毛、所生的蛋缺乏光泽的雌鸡。
6. 柴门 cháimén 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 柴米 cháimǐ 烧柴与稻米。 柴米夫妻
8. 柴米油盐 cháimǐ-yóuyán 泛指日常生活用必需品。
9. 柴油 cháiyóu 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的一种燃料油,挥发性较润滑油高,较汽油低。
10. 柴油机 cháiyóujī 用柴油做燃料的内燃机。 [3]
方言集汇
粤语:caai4 客家话:[东莞腔] cai2 [沙头角腔] cai2 [客英字典] cai2 ciau2 [海陆丰腔] cai2 ciau2 [梅州腔] cai2 [陆丰腔] ci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i2 [宝安腔] cai2 [台湾四县腔] cai2 ceu2 ciau2[浙江台州腔]sa 俚语 “柴”(chai),出自河南周口,泛意“自恋,自以为是”,例“你真柴!”有亲昵的意味
汉英互译
bavin brushwood firewood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士佳切《集韵》《韵会》鉏佳切《正韵》床皆切。音近豺。《说文》小木散材。《礼·月令》收秩薪柴。《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𡘌。 又燔柴曰柴。《书·舜典》至于岱宗柴。《传》祭天告至也,祭时积柴其上而燔之也。 又《说文》徐锴曰: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后人语讹转入去声。 又别作寨,非是。 又塞也。《庄子·天地篇》趣舍声色,以柴其内。 又护也。《淮南子·道应训》柴箕子之门。 又邑名。《前汉·地理志》高柴属泰山郡,柴桑属豫章郡。 又姓。《姓谱》望出平阳,齐文公子高之后。 又《集韵》锄加切,音查。小木也。 又《类篇》杈宜切,音差。柴池,参差也。《张揖·上林赋》作柴虒。《注》不齐也。 又《说文》作㧘。《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又仕懈切,音砦。柴藩落也。 又士迈切,音寨。义同。 又叶七何切,音蹉。《刘向·九叹》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