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芳草閒門 蔣春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柳梢青·芳草閒門「楝」是一種落葉喬木,暮春開花,楝花風是穀雨節最後的花信風。見楝花開而直接意識到春將逝去,詞人因之產生「容易黃昏」的悽愴之感。以一日之黃昏喻指春日之暮,相當巧妙且自然妥貼,因為在這裡「黃昏」又是實寫當時的具體時間(這「黃昏」是在他愁悶中不知不覺降臨的),以帶出下片。
原文
蔣春霖〔清代〕
芳草閒門,清明過了,酒帶香塵。白楝花]開,海棠花落,容易黃昏。
東風陣陣斜曛,任倚遍、紅闌未溫。一片春愁,漸吹漸起,恰似春雲。
譯文
門前芳草叢生,清明時節已過去了,在院內飄散花香的地上,我醒醒醉醉銜杯獨飲。白楝花兒開了,海棠花兒落了,不知不覺已是黃昏。
夕陽斜照,東風陣陣,任憑我把紅漆欄杆倚遍,冰涼的欄杆仍未溫。我心中的一片春愁,被風漸漸吹起,恰好像暮春的雲。
賞析
蔣春霖少時聰穎過人,風流自賞。跟其父彥與文酒之會,當筵賦詩,驚動四座,一時有「乳虎」之目。然而隨着父親的去世,家道陡然衰落,他本人又幾次科考不第,很不得志。後來雖然做了多年的鹽官,繼因母逝去官奔喪,此後長期無官無祿,窮困潦倒。其時外界形勢正值太平天國時期,他對這場農民運動是反對的,對戰爭造成的創傷就愈加憂心重重,因此,他的詞時時表現出辛酸傷感、低沉愁悶的情懷。這首《柳梢青》大概就寫於他落拓潦倒,親友漸疏,卻又感時傷事的苦悶時期。
詞一開始就直寫人的孤單寂寥,愁悶無緒。春天本是勃勃生機的季節,然而芳草侵階,透出的卻是門庭冷落、人跡稀疏的淒清場景,門閒且雜草叢生,不正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白居易《琵琶行》)的寫照麼?筆意概由《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而出。「清明過了」,點明時節。時已暮春,大好春光轉眼即逝,孤寂潦倒,黯然神傷,唯以舉杯獨飲,借酒澆愁;悶酒傷人,醉酒中滯留不醒,自然也就不能和別人一樣共踏落花的香塵,享受殘春的溫馨。寥寥幾筆,寫透了詞人的處境及心境的悽苦之態。「白楝花開,海棠花落」,補足「清明過了」時節的景物描寫。「楝」是一種落葉喬木,暮春開花,楝花風是穀雨節最後的花信風。見楝花開而直接意識到春將逝去,詞人因之產生「容易黃昏」的悽愴之感。以一日之黃昏喻指春日之暮,相當巧妙且自然妥貼,因為在這裡「黃昏」又是實寫當時的具體時間(這「黃昏」是在他愁悶中不知不覺降臨的),以帶出下片。
過片「斜曛」謂夕陽的餘輝,結構上承上接下,轉合自如。黃昏時分,人更有悲涼垂暮之感,庭台徘徊,無助於苦悶的排解,儘管春寒已過,東風送暖,夕陽殘照,主人公卻倍感冷清,心底深處涼意襲來,欄干何以能溫?由上片「酒滯」的煩悶、對「黃昏」的敏感,到這裡寫心境的淒涼而觸欄干即覺其冷,層層渲染,都是出於愁,皆為愁態的反映,以下揭出「一片春愁」,就十分順理成章了。這「愁」是如此難以排解,天上的片片浮雲勾起了詞人的聯想,心中的愁思恰似這春雲,「漸吹漸起」,綿綿不絕。「一片春愁,漸吹漸起,恰似春雲。」句法上頗似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歷代詞人寫愁有許多名句,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秦觀的「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賀鑄的「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等,就比喻的巧妙貼切而言,蔣春霖的以春雲比春愁是堪與之比肩的。
蔣春霖
蔣春霖(1818~1868)晚清詞人。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後居揚州。咸豐中曾官兩淮鹽大使,遭罷官。一生潦倒,後因情事投水自殺(一說仰藥死)。早年工詩,中年一意於詞,與納蘭性德、項鴻祚有清代三大詞人之稱,所作《水雲樓詞》以身遭咸豐間兵事,特多感傷之音,詩作傳世僅數十首,稱《水雲樓賸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