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柏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柏山镇位于博爱县东北部,距县城六公里,北依太行山脉,总面积24.97平方千米(2017年),山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3公顷,总人口39152人(2017年) ,辖12个行政村,是一个人多地少、以发展工贸业为主的乡镇。[1]

地理位置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通讯便利,焦枝、郑太铁路从境内通过, 新济、焦晋、焦克公路穿越该镇,历来是联系河南、山西的咽喉和商品贸易的集散地,过境公路总长59公里,形成了四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投资环境优越,为县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柏山镇是博爱县工贸重镇和经济开发区。[邮编]454461 [代码]410822101

行政区划

柏山镇辖12个村委会:柏山村、杨洞村、上期城村、阎庄村、下期城村、马营村、芦桥村、马营观村、上屯村、李洼村、水运村、贵屯村。镇政府驻柏山村。

产业资源

工贸业基础雄厚,形成了玻璃纤维、高温耐材、卫生材料、丝绸漂染、金属制品、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七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境内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粘土矿、焦宝石、水泥矿土、煤炭、石英矿、铁矿、石灰岩、铝土矿、硫磺矿、陶瓷矿和釉矿,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潜力。

乡镇沿革

1958年成立柏山公社,后因大办钢铁曾改为博爱钢铁公社,1959年恢复原名。1984年改为柏山乡,1993年改为柏山镇。1997年,面积22.3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柏山、杨洞、上期城、阎庄、下期城、马营、芦桥、马营观、贵屯、上屯、水运、李洼12个行政村。[2]

经济发展

经济状况

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9672万元,与同期相比增长8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6万元,占年任务的106 %,其中:国税完成143万元,占年任务的118%,地税完成263万元,占年任务的100%;完成招商引资4185万元,占年任务的123%;完成出口创汇180万美元,占年任务的100%;项目投入4980万元,占年任务的125%。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

全年共引进项目11个,引资4185万元。全年新建、技改续建项目15个,累计投入资金4980万元,按期完成了县定重点目标项目:焦作市晶琦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新上年产1万吨硅酸钠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450万元的轻质碳酸钙项目;总投资300万元的精选铁矿项目;总投资600万元的汽车垫带项目;总投资450万元的乙醇油库技改项目,五个重点项目均已投产运行。

农业方面

完成粮食直补11100余亩,17余万元;完成下发退耕还林3592亩的补助资金50余万元。大力推广种植蔬菜、药材、油菜、小杂果、红薯等经济作物,稳定生姜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生产,全镇生姜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制定优惠政策,搞好服务,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镇养殖小区25个,养殖专业户达260个,牛存栏7010头,羊存栏8351头,猪存栏16000头,各种家禽21万只。完成平原林网植树121000株,完成平原区工业原料基地188亩,植树14800株,新设林带2条,通道绿化补植13700株,完成山区经济林基地400亩。加大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工作,新购秸秆还田机3台、小麦免耕播种机6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镇总投资85万元,共打机井3眼,配套 3眼,修硬化渠10000余米,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利涝河清淤38公里,修建筑物12座,连续六年被市政府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

小城镇建设方面

一全面启动了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完成了编制规划选址论证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加大"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修硬化路2.23公里。三是认真抓好葵城路马营拆迁及占地协调工作,共拆迁房屋31座,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四、以"空心村"治理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村镇建设工作,加大对公益设施的投入。

计划生育

完成县定任务目标的同时,注重加强计划生育阵地建设。投入120余万元修建全省一流的计生服务中心,现主体工程已完工。投入30余万元,对全镇各村村室进行了统一整修,使各村电脑、空调配备率达到了80%以上。完善了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计划生育120服务中心,面向育龄群众提供方便、优质、快捷的服务,该中心成立以来,已免费接送育龄妇女155人,开展现场服务35次,减免各项服务费用5000多元。

文教卫生

进一步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工作。选择了业务强、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服务中心,特别是安排了后备干部;加强对接待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了接待能力;进一步规范了档案、资料和统计上报工作,一年来共接待群众550余人次,其中,涉法问题290人次。

在文教卫生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教育工作,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投资7余万元,完成了柏山学校食堂改造和D级危房改造拆建工作,拆除学校危房14间,硬化操场和甬道2500平方米。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了农村卫生保障工作,加大卫生硬件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流的乡级卫生院,住院楼已投入使用。[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