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厂峪长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板厂峪境内长城是明代大将戚继光主持修建的,长城一般宽为5米,高4.8米(其中垛口高约1.8米),用石头和青砖砌成,绵延约15公里,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敌楼星罗棋布,最高敌楼修建在800多米高的山顶上。
景观特点
每段长城都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比如老虎沟、盘道沟、蛇窑沟、杨来楼等。在50多座敌楼中,保存较完好的敌楼有30多座,其中现存十几处长城界碑,在现存明长城中十分罕见。烽火烟墩与敌楼战台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独特的风貌。为了感受真情实景,记者向许国华提出要到长城现场采访。当日下午3点多钟,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发烫,在许国华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陡峭崎岖的盘山公路向目的地进发。沿途记者打开玻璃窗,仰视绝壁之颠,长城在高高的山脊上一字排开,每个高峻挺拔的山尖上都有敌楼。大约3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杨来楼,此处是东西长城的分界线,东侧通向董家口、大毛山方向,西侧通向义院口方向。两侧长城在向东、西方向延展之后不久皆转向南,另有一横向的坍塌严重的城墙在两者之间串联。 杨来楼敌楼是一座空心敌楼,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楼分为上下两层,中部设有铺房,上下层之间以阶梯相通;下层可以遮风避雨,顶上可瞭望射击,铺房可以储备武器与粮食。空心敌楼四面设有箭窗,称四眼楼。此敌楼虽已残垣断壁,但其雄姿依然如故。
遗址
在板长峪村口,一块“板厂峪明长城砖窑遗址”大理石碑引起记者的注意。随行的许国华介绍,万历年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派中军门谭纶再次重修长城,在石筑长城的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50座。明代长城砖窑集中在板厂峪西沟和板厂峪东沟两片面积达200多亩的玉米地下。窑顶距地面25厘米,顶部由胶土、碎砖等分层筑成,透过被局部揭开的窑顶,可见由厚重的青砖筑成的窑壁。
在明长城砖窑遗址旁边,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砖窑,占地约300平方米。砖窑四周已被村景区管委会用栅栏和铁链隔离。记者进入砖窑遗址观看,这两座砖窑为马蹄窑,窑口直径为5米,窑深3.5米。里面保存着当时烧好的筑长城用的大砖头。许国华介绍,砖窑里的砖长34厘米,宽17厘米,厚9.5厘米,重约9公斤。砖窑为义乌兵建造。
历史
义乌兵用过的器物 板厂峪村明长城陈列室,坐落在明长城砖窑遗址旁边,为三间四合院结构。在许国华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这个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四合院。
此院落占地约200平方米,院子内四个角落摆放着记载戚继光率义乌兵修筑长城、守护长城的纪念碑文和义乌兵当年作战用过的石炮、石弹等兵器。进入陈列室,义乌兵用过的器物清晰地展现在记者的眼前。陈列室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板厂峪长城建筑材料——火药匙、铁锄、长城砖;第二部分为戍守长城的生活用具——青花碗、温酒壶、火盆、石臼、小刀、剪刀、穿心灯;第三部分为长城防卸武器——火铳、爪勾、铁炮等。这些器物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均是许国华这位有心人所为,虽然器物残缺不全,但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义乌兵的勇敢和智慧。
义乌兵后裔在这里生活得很好
板厂峪村330户1130人中,70%是义乌兵的后裔,他们在不断传承先辈守护长城浓浓深情的同时,也在传承着祖辈勤劳智慧的血脉。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居住在这里的众多义乌兵后裔,敢想敢干,不少人奔上了富裕路。许国华便是其中的代表。今年56岁的许国华原是抚宁县的一名机关干部,20年前辞职下海经商,先后经营过矿产、交通运输等行业。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许国华组建成立了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旅游有限公司。“我是义乌兵的后裔,生在长城,长在长城,是听长城故事长大的,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开发和保护长城旅游资源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方便游人观光长城美景,及时对长城进行维护和管理,许国华投入巨资修通了通往杨来楼的盘山公路,兴建长城观测站,监测长城动态情况。
据了解,目前生活在这里的义乌兵后裔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林业和旅游业,日子过得十分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