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门基督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松门基督教堂源于清同治年间,基督教(内地会),由外籍传教士福音传入松门。1897年在松门十字街附近(今南大街28号),首建“中华基督教内地会松门井泉堂”,建主楼5间(楼上四周有廊,群众俗称“跑马楼”),附属房4间。1918年,在松门西门外建立圣公会会堂。

历史沿革

1941年4月,日军进犯温岭沿海,松门教堂惨遭焚毁,1943年重建;抗战结束后,教会稳步发展。解放后的1950年,教会即被迫停止聚会,教会负责人也遭逼迫。1958年,教会房产先后被文化站和农副厂占用。吴福清女士(教会负责人)被逐出教堂。“文革”期间,迫害更甚,信徒纷纷转入“家庭聚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贯彻与落实,1984年,收回原内地会被占用的房产。但西门外圣公会的房产到今仍未归还。至此,历史留下的内地会,圣公会两个教派已完全合一。1990年买下茶山脚下的旧砖窑厂;1995年,着手筹建新堂;1997年7月新堂落成。这是一座具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教堂。那高耸直插云霄的十字架,使主名大得荣耀。

感谢神把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我们松门教会。从开始的几人发展到30多人;从30年代的160多人到解放初的341人;从70年代末的690人到80年代末的1440人;从90年代中期的2525人到目前的。这些数字说明现在信徒比解放初人数翻了10番,这是神的恩待。

教会抗战

松门基督教堂,既是生命的属灵团契,又是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战斗群体。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5月,松门堂组织“松门基督教战时救护工作队”参加抗日战争

当时,由主持教会工作的专职教牧人员陈厚鹤任队长,王梦兰任副队长,缪恩多任教官。下设医疗、看护、担架三个组。平时,除在社会上和信徒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发动外,还集中在教堂里学习抢救、医疗、看护等知识,并进行射击和传统武术的训练。

同年7月4日,日本军舰11艘,由6架飞机掩护,约500多日军在我市箬山,水仙花岙登陆。我“松门基督教战时救护工作队”立即出动,配合箬山守军和松门,箬横自卫队,在上马牛栏轧岭进行顽强狙击。日军死7人,伤10余人,于8日晚撤退到海上。此役,我松门基督教战时救护工作队全体参战人员,表现英勇顽强,获得守军和当局的表彰。

松门基督教会组织的“战时救护工作队”参加抗日救国,这一爱国爱教的义举,不仅获得社会的赞誉,而且还载入我县史册(县志),也给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近代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软硬件建设

在“软件”建设上,堂会领导班子是健全的。2001年,又建立了“夕阳红老人之家“,让58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除此以外,其他如义工、辅礼、服事、值勤等事工,也都加强建设,并逐步向年轻化过渡。更可喜的是信徒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上有了根本变化;属灵生命亦在不断走向成熟。

在“硬件”建设上除建成一座拥有建筑面积为3822平方米的大教堂外,还安装了中央空调,并建了发电机房、冷气机房、停车场和“夕阳红老人之家“,总建筑面积为:7888平方米,相当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教产时的23倍。

教牧队伍建设

解放前,经常来松门堂讲道或进行短期培训的外籍教牧人员有唐振兴牧师,汤先生,卫女士,顾女士,步之美女士,贝爱芳女士,毕美丽女工等。本地教牧人员有缪笃才、陈锦钱、陈明法、陈厚鹤等。

为了加强教牧队伍建设,1981年我堂曾举办了一期有43人参加的圣经学习班,并选派了31人去省、地、市(县),参加各级义工培训。进入90年代后,我堂聘请了陈灵保牧师(毕业于华东神学院本科),陈理洁(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本科);并选派张文琴进浙江神学院(专科)学习,后又进南京金陵神学院(本科)深造(现已调温岭堂工作)。另外,又选送陈保罗同工进浙江神学院进修科学习,结业后回教会事奉。

堂务管理委员会

为了规范和加强教会的管理工作,自1984年至今,本堂堂务管理委员会已更换了六届:陈圣德为一、二两届负责人;江恩德为第三届,陈其恩为四、五两届负责人。陈灵保、陈圣德、王圣华为五届副主任,陈理洁、梁新方、罗文清、江礼元、张方琴、江小聪、江恩德、王金素、潘珍莲、施招花、江冬友、王三玉等17人组成第五届堂管会。

六届堂管会于2003年6月15日选出陈理洁牧师为堂会主任,堂会成员由梁新方、王金素、江恩德、陈其恩、陈圣德、王圣华、郭定福、陈灵保、江再明、罗方清、许招富、江冬友、潘珍莲、赵加庆、江素娟、朱小莲等17人组成。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宗教,拥有超过20亿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关于耶稣基督的诞生[2],生命,死亡和复活的信仰。当它从一小批信徒开始时,许多历史学家将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采用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