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春望 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州春望
圖片來自大眾網

杭州春望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詩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筆,繪製出一幅工麗雅致的畫圖,流溢着濃郁活潑的生活情趣。

原文

白居易〔唐代〕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譯文

杭州城外望海樓披着明麗的朝霞,走在護江堤上踏着鬆軟的白沙。

呼嘯的錢塘濤聲春夜傳入伍員廟,嬌嫩的綠柳春色包蘊在蘇小小家。

紅袖少女誇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

是誰開闢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

賞析

  首聯,先推出「望海樓」「護江堤」,是因為樓高、堤長足可貫領通篇,它們在輝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襯成一派穠麗暢朗的氣氛,漸啟以下佳境。在這裡,「照」樓曙色和霞光屬客觀現象,「踏」堤遨遊則是遊人的興趣,一靜一動,皆從詩人眼中見出,緊扣題目的「望」字。詩中原註:「城東樓名望海樓」,又杭城臨錢塘江,故築堤。次聯轉過一層,始引出顯著的季節特徵:春潮洶湧,夜濤摩盪,聲響直振吳山頂的伍公廟;柳枝掩映,蘇小家正當新綠深處,春光似乎就凝匯在她如花的年華和火一般的熱情里……這兩句聲色交織、虛實相襯,分別從視聽感知里生髮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聯想,一併融進涵納着深沉悠遠的歷史內容的「伍員廟」「蘇小家」里,使古老的勝跡超越時空,帶上了現實感,並給讀者以審美的愉悅。

  第三聯從前面連輻直下的四處景點移開目光,注視到民俗人事上來。江南絲織業繁盛,故詩中自註:「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物產》記載,這是綾的花紋;又當地產美酒,詩中亦自註:「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這裡特以二者並舉,描寫杭州女工織藝的精巧和當時人們爭飲佳醪的民俗風情,勾勒出繁榮興旺的社會景象。而「紅袖」與「青旗」、「柿蒂」與「梨花」的顏色對照、品物相襯,更象一幅工麗雅致的畫圖,流溢着濃郁活潑的生活情趣。尾聯以登高遠眺所見的闊大場景收束,暗與首句照應。「湖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兩旁雜花草木密布,詩中自注說:「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請看,滿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飄動,白堤上煙柳蔥蘢,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綠色飄帶。上句就「誰開」提唱,故設問答,接着用了「裙腰」這個絕妙的比喻,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妙齡少女的化身。

創作背景

  白居易自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秋至長慶四年(824)春任杭州刺史,此詩當作於長慶三年(823)或四年(824)春。

簡析

  《杭州春望》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詩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筆,繪製出一幅工麗雅致的畫圖,流溢着濃郁活潑的生活情趣。全詩八句,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後兩句為一景。七處景色都靠「望」字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同時,詩人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着抑止不住的讚美之情。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