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本刊记者 冯群 杨二喜是谁?这个带着乡土气的名字听起来就像一个普通农民,他却有着非一般的阅历与才华。 他初中辍学做过临时工,打土墙、装车、学陶瓷活儿;曾身兼数职-是出纳员、保管员,还是伙食管理员;当过技术员,车间主任,后来是肩负百余职工希望的一厂之长,扭转了即将倒闭的命运,将这个落后的作坊式企业变为年创利税500万元的神陶集团!其后又把连年亏损的“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打造成了一个拥有百亿资产具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伊东集团”。 杨二喜,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用他的意志与睿智书写了一段颠簸坎坷的奋斗传奇…… 走马上任于而立 家乡人对杨二喜的印象是:出了名的好性格,很少发脾气。但就是这样不惹事的杨二喜,曾经和厂长叫过板。1974年,哈拉庆炭业合作社改名为准格尔旗黄天棉图陶瓷厂,9年间先后更换了四位厂长,却没有一个人能将企业从半死不活的泥潭中拖出来。杨二喜作为会计最清楚:再这样下去,厂子就垮了!他冲到厂长杨世忠面前,直言不讳。当时杨世忠把杨二喜驳了回去,之后却开始提拔他从文秘、技术员再到车间主任,待申请调离时还举荐杨二喜做接班人。 1984年,经过民主投票选举,33岁的杨二喜成为陶瓷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厂长。此时他却找不到一丝丝壮年得意的感觉。“走马上任于而立,重担压肩不敢歇”,这是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与工人们零距离接触,倾听大家对于企业改革的意见,反复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决心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出适应市场的拳头产品。第一步是抓稳煤炭生产的同时,恢复陶瓷生产线,将紫砂地砖作为项目发展的目标。1985年6月,第一批紫砂地板砖样品试验成功,填补了自治区空白。 新产品亟需上线,却没有资金和技术建设生产线。项目无法贷款,要寻求政府拨款,杨二喜为此三番五次跑到盟科技处软磨硬泡,求来了资助资金。厂里的生产技术不过关,他四处求教,多次登门拜访,请来了制瓷的老师傅。当年冬天,外墙釉面砖生产线试产成功,紫砂地砖也开始批量生产,通过了专家验收。产品的成功让职工们看到了希望,那些守旧的指责,对改革的质疑言论都消失的一干二净,全厂上下终于团结一心谋求发展了。 杨二喜并未能松口气,产品如何销售出去成了压在他心上的大问题。时值隆冬,又是年关,他和同事鲁米财背着样品到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奔走了10来天,终于找来了客户。产品打开了销路,久不见经传的小厂也一炮而红。1986年,准格尔旗陶瓷厂生产的紫砂地砖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生产线由1985年的年产2.5万㎡扩大到1990年的年产40万㎡。1994年,以准格尔旗陶瓷厂为龙头的内蒙古神山陶瓷企业集团成立,杨二喜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的内心里还规划着一个宏伟的蓝图:要将神山建成与唐山、佛山、博山齐名的陶瓷品牌,与其比肩而立! 再打江山从头迈 1996年10月,神陶成立40周年庆典上,杨二喜意气方遒地在台上做报告,立下了“再创辉煌”的宏愿。可一纸调令让他告别了黄天棉图镇和奋斗过多年的神陶集团,坐上了准格尔旗煤炭公司总经理的位子。 坐上了“龙头”的国企“头把交椅”,杨二喜“心上有一种打拼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欣喜”。在他看来,煤炭公司要相对规范得多:公司资产雄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都较高。“开疆拓土,再创辉煌,能凭借这么个好起点,很不容易。”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杨二喜的欣喜很快被现实打落的一干二净。煤炭市场连续几年疲软,公司与煤炭局分设,联办煤矿分家,公司两次转制……由国企转为民营,本是升迁,本以为能步步顺意,没想到举步维艰。 陷于困境,总要谋求发展,杨二喜不断反复考察,决策却没有一条奏效,公司还是连年亏损。明明具有很强可行性的决策,为什么屡屡不灵?很长时间,杨二喜都在思索这个问题。他发现:人为的因素最大。内部监督力度小,约束机制不健全,“一部分人不研究怎样成功发展,总考虑失败了怎么办,你提出一个项目,他们就找出种种不能上的理由。为此,公司耽误了好几个抢抓机遇的大项目……” 后退无路,前行无辙,有嘲笑之辈,无分忧之人。年近半百的杨二喜已是两鬓风霜,一副重担又压上了他的双肩,挺起来还是垮下去?1998 年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时,有人吹风,说杨二喜不适合搞企业,还有人私下做工作,鼓动人们选举时不要投他的票。但更多的人选择信任杨二喜。 2000年,杨二喜顶住了压力与流言,决心引进年产1.5万吨半焦项目生产线,走煤炭深加工之路。2001 年,他主持的伊东集团研发中心成立,专门从事煤炭深加工、非金属材料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原煤开采技术的研究。生产线成功运行后,一吨煤的利润是原煤的三倍。煤转化使伊东逐渐扭亏为盈,也直接带动鄂尔多斯300万吨煤炭深加工产业。 着眼“循环”担重任 2006年到2007年,煤炭价格一度疯涨,有时一天每吨煤涨100元,原煤的利润达到了暴利阶段。有人曾一度嘲笑伊东的煤转化投资失误。但杨二喜和他的管理团队却乘势而上,在准格尔旗开始打造伊东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在他主持下,伊东集团先后投资200多亿元进行结构调整,按照煤炭深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纯煤炭生产企业变成绿色科学技术型企业”。2007年,伊东集团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9年,杨二喜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综合利用与多种经营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