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杜國平 同志是湖北省武穴市人,1904年生。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排長、指導員、營政委、團參謀長、團長、軍分區副司令員、支隊政委、師長、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杜國平同志經受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嚴峻考驗,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為加強邊防部隊和民兵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內容
杜國平,1904年生,湖北廣濟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4軍第10師29團排長、第28團連政治指導員,第12師34團營政治委員、第36團參謀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至第4次反「圍剿」鬥爭,西征轉戰,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參謀長,第4支隊特務團團長,第4旅12團團長,淮南軍區津浦路西軍分區參謀長。參加了反「掃蕩」、反頑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東滿軍區吉北軍分區副司令員,牡丹江軍區獨立第8師參謀長、軍區參謀長,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第1支隊政治委員。參加了遼瀋、平津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公安部隊師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6月24日在哈爾濱逝世。 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生平簡介
杜國平同志是湖北省廣濟縣(今武穴市)人,1904年出生於貧農家庭。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4軍29團1營排長、第28團3營連指導員,第34團3營政委,第12師36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參謀長,第四支隊特務團團長,第4旅12團團長,新四軍路西聯防司令部參謀長,淮南軍區津浦路西軍分區參謀長,1943年7月去延安黨校(四部)學習,學習期間曾以新四軍2師代表身份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滿軍區吉北軍分區副司令員,牡丹江軍區獨立8師參謀長,牡丹江軍區參謀長。1948年8月調任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第1支隊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師師長,190師師長,黑龍江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顧問。1959年8月22日當選為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1979年12月26日當選為黑龍江省人大副主任。他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2年6月24日在哈爾濱逝世,終年88歲。
鐵縱第一支隊政委
鐵道兵的先驅——四野鐵道縱隊
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雖有五大野戰軍,但是唯獨東北野戰軍擁有一個鐵道縱隊。原因就在於東野占有了「地利」之先。舊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普遍落後。但重工業最為發達的東北地區,其鐵路運輸網相對而言也就成了最為發達地區。解放戰爭期間,東北敵我雙方出於軍事運輸及作戰考慮,對於鐵路線的控制都極為重視。
自1945年8月我軍陸續進入東北後,就非常重視東北鐵路事業的恢復與發展,並迅速派出人員接收日偽鐵路管理機構。當時除加強鐵路系統的領導外,東北各軍區還為確保鐵路交通的安全,相繼成立了護路部隊。到1946年初,東北護路部隊已發展到3400餘人。東滿各線有何德全領導的護路大隊約1400餘人;西滿各線有郭維城領導的護路大隊800餘人,彭敏、閻九祥在綏佳、綏濱、中長等鐵路線上的護路部隊也相繼成立。 1946年6月,為加強對各軍區護路軍的總體領導,東北民主聯軍組建了統一的領導機構——鐵道司令部。總部設在哈爾濱。蘇進任司令員,王光文任副司令員,張進任參謀長(兼軍法處長),郭德林任政治部副主任,鄭思索任供給部長。
12月,鐵道司令部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下轄東滿護路軍(司令員何德全,副司令員吉合,參謀長師軍)、西滿護路軍(司令員郭維城,參謀長彭傳清)、。在護路軍司令部的統一領導下,鐵道護路部隊迅速發展,截止到1947年秋,東野護路軍已發展到8000餘人,並被編成七個步兵團,第一、第二、第三團由護路軍總部直接指揮,東滿護路軍轄第四、第五團,西滿護路軍轄第六、第七團。護路軍配合後方剿匪與前方作戰,擔負着北滿解放區的5000多公里鐵路線的護路任務。後又組建南滿護路軍(代司令員閻九祥,副政治委員郭延林)、中部護路軍(司令員張鶴鳴,政治委員劉居英,副司令員曹志學,參謀長徐斌)。
自1947年5月中旬開始,東北民主聯軍連續發動夏季、秋季、冬季三次強大攻勢,並取得巨大勝利後,我軍控制的鐵路線也大大增加。但新獲鐵路沿線橋樑線路多遭破壞,前沿鐵路運輸不通。為加快搶修使之迅速投入作戰運輸,1948年2月,護路軍司令部將所轄的第六、第七步兵團合併組成為鐵道第一團;將第四、第五步兵團合併組成鐵道第二團。每團下設三個大隊:第一大隊擔負線路、橋樑和通信設施的搶修;第二大隊擔負機務、檢車、給水、站務等運輸任務;第三大隊則擔負鐵路沿線和搶修現場武裝防護。從此,護路軍的性質也就由原來單純的護路作戰,開始向一支嶄新的鐵道技術部隊的轉變。
鐵道團組成後,根據各鐵路線的破壞情況和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的作戰意圖,配合鐵路職工立即投入了吉長、哈長和大鄭線的緊張搶修。鐵一團配合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第一工程處,從3月上旬開始,先後搶修了通遼至彰武、彰武至新立屯、新立屯至阜新間的鐵路線,並於8月中旬,恢復了鄭家屯至阜新間的鐵路運輸。鐵二團從 4月20日開始,投入吉長線的搶修工程,先是完成了孤甸子至興隆山間線路修復和通信架設工程,後又在吉林鐵路辦事處的協同下,修復了飲馬河大橋,使鐵路從吉林一直延伸到國民黨軍北滿大本營——長春。步兵第一、第二團也各抽出一個連,組成兩個臨時搶修大隊,配合哈爾濱鐵道管理局職工,參加哈長線雙城至陶賴昭間的鐵路搶修工程,並於6月3日竣工。上述各線的通車,不僅溝通了新老解放區的經濟聯繫,而且為加強我秋季攻勢的戰備工作,支援我軍解放錦州和圍攻長春的作戰,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大反攻的前夜,為適應大兵團作戰需要,經東北局決定和中央軍委批准,7月,以護路軍屬部隊為基礎,吸收鐵路員工和技術骨幹1200名,另補入二線兵團8500人,整編成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整編工作自7月下旬開始,至8月下旬基本結束,全縱隊共計1.7萬餘人。
鐵道縱隊領導機關,由護路軍領導機關與牡丹江軍區領導機關一部合併組成,隸屬鐵路修復局直接指揮。縱隊司令員由鐵路修復局局長黃逸峰兼任,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蘇進(後由鐵路修復局第一副局長李壽軒兼參謀長),副政治委員由何偉兼任,供給部長鄭思索。
縱隊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由鐵一團、嫩江軍區獨立第三團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26人組成,共計4309人。支隊長於磊,政治委員杜國平,副支隊長錢潛,參謀長張進,政治部主任楊培君。第二支隊以鐵二團、吉林軍區獨立第六團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21人組成,共計3407人。支隊長劉震寰,副支隊長蕭春光,參謀長張峰銘,政治部主任李子華。第三支隊以護路軍步兵第三團五個連、遼吉獨立第三團兩個營、牡丹江軍區一個營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41人組成,共計3611人。支隊長彭敏,政治委員徐斌,副支隊長汪祖美、張雲山,參謀長何海如。第四支隊以護路軍步兵第一團三個連、遼吉獨立第三團一個營、吉林獨立第六團五個連、護路軍梅河口兩個大隊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145人組成,共計3996人。支隊長郭延林,副支隊長王景利,政治部主任劉益。
鐵道縱隊自成立之日起,便擔負着直接為前方作戰服務和與各地鐵道員工密切配合,恢復新中國鐵路事業的雙重任務。東野總部對鐵道縱隊極為重視,羅榮桓政委曾親臨鐵縱機關講話,以多羅寧將軍為首的蘇聯專家也具體參與了鐵道縱隊的整編工作。
當時東野正醞釀着遼瀋戰役,並將首戰目標指向了東北敵軍的主要補給地與戰略要地錦州。在這樣空前規模的戰略大決戰中,部隊的調動、糧食彈藥的供應,尤其是特種兵部隊的運送,必須主要依靠鐵路交通來完成。但當時靠近敵占區的鐵路,多數己被我軍出於當時的戰略目的而破壞。於是鐵道縱隊成立後,立即投入了通往錦州、長春、瀋陽鐵路的搶修工程。縱隊命令第一支隊繼續完成原屬鐵一團的任務,沿新義線向義縣搶修,以支援錦州作戰;第二支隊繼原屬鐵二團的任務沿長吉線向長春搶修,以支援我軍圍殲長春之守敵;第四支隊則待命於梅河口一帶,暫時協助路局補修鐵路;各支隊並準備根據戰役的發展繼續前進搶修,以保證遼瀋戰役結束後,迅速溝通東北各主要鐵路幹線的運輸聯繫。各支隊接到命令後,立即以高昂的鬥志投入到搶修工程中去。由於鐵道縱隊全體指戰員們的共同努力,東北鐵路主要幹線得以迅速通車。這不僅直接援助了遼瀋戰役和圍殲長春守敵的作戰,而且對恢復和發展東北生產,以及保證東野部隊順利入關參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8年11月初,遼瀋戰役結束後,為保障東北野戰軍即將向關內的進軍,鐵路急待南伸。第一支隊遂於11月20日,沿北寧線繼續向山海關挺進。當時為阻止華北侯鏡如兵團援錦,此段鐵路為我軍破壞較嚴重。許多地段的鋼軌翻倒在路基下面,枕木也不知去向。但好在橋樑破壞甚微,而且又是複線,於是第一支隊得以就地取材,拆一條補齊另一條。一支隊為加快進度,黑夜派人前出調查,白天跟進搶修。當時東野入關先遣部隊尚未出發,山海關仍被殘敵盤踞着。當支隊前抵山海關時,不得不派出兩個連前往萬家屯監視敵人。但沒想到山海關之敵將他們當成了我入關部隊的尖兵,竟聞風棄城而逃。
在鐵道縱隊的日夜奮戰下,至12月初,瀋陽、錦州、長春、吉林、哈爾濱等東北主要大城市鐵路均已連成一片,並可通向關內。從而為11月底至12月初入關的東北百萬大軍和軍用物資的運輸,鋪平了一條大道。
12月上旬,鐵道縱隊司令部在秦皇島召開會議,明確了東野鐵道縱隊今後的任務,就是修復全國的鐵路。會議還提出了響亮的口號:「野戰軍打到哪裡,鐵路就修到哪裡!」從此,東野鐵道縱隊的戰鬥空間,便由一個東北戰略區擴大到全國範圍。淮海、平津戰役結束後,鐵道縱隊又投入了修復津浦鐵路和平漢鐵路的新任務,並於7月,將這兩條南北大動脈修通至長江北岸。從而為我各路大軍的勝利渡江以及進軍江南的作戰,提供了強有力的運輸保證。
1949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改歸軍委鐵道部領導,並撤銷縱隊領導機關,各支隊均由鐵道部直接指揮。5月,中央軍委又採納蘇聯顧問的建議,鐵道縱隊改稱鐵道兵團,恢復兵團機關。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任兵團司令員,副部長呂正操任兵團副司令員,原鐵縱參謀長李壽軒任兵團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的鐵道縱隊,不僅為東北乃至全國的解放戰爭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而且也正是在這支隊伍的基礎上,誕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鐵道兵這一嶄新的兵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