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雜興四首(林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雜興四首(林逋)

來自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雜興四首(林逋)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林逋

雜興四首(林逋)是北宋著名詩人林逋的作品之一。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人。

正文

其一

短褐蕭蕭頂幅巾,擁書才罷即嚬呻。 耕樵可似居山者,飲饌長如病酒人。 閉戶不無慵答客,焚香除是靜朝貞。 前賢風概聊希擬,一刺偏多井大春。

其二

散帙揮毫總不忺,病懷愁緒坐相兼。 苔痕作意生秋壁,樹影無端上古簾。 一壑等閒甘汩汩,五門平昔避炎炎。 惟應數刻清涼夢,時曲顏肱興未厭。

其三

湖上山林畫不如,霜天時候屬園廬。 梯斜晚樹收紅柿,筒直寒流得白魚。 石上琴尊苔野淨,籬陰雞犬竹叢疏。 一關兼是和雲掩,敢道門無聊相車。

其四

掉臂何妨入隱淪,高賢應總貴全真。 次山有以稱聱叟,魯望兼之傳散人。 拂水遠天孤榜晚,夾村微雨一犁春。 不知圖畫誰名手,狀取江湖太古民。[1]

人物簡介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2]

生平

林逋(bu一聲)被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林逋家譜載,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長樂,傳至11世,鈃、釧、鐶、釴兄弟4人遷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孫,故宅在奉化大脈岙口(今大茅岙)。一說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學,好古,通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困,勿趨榮利。及長,漫遊江淮,40餘歲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以湖山為伴,相傳20餘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終身。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為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之唱和,並出俸銀為之重建新宅。與范仲淹、梅堯臣有詩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存恤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既老,自為墓於廬側,作詩云:「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

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事見《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

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後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為思鄉之作。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