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子(朱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子(朱熹)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朱子(朱熹) 朱子即是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是一位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朱子。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音樂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涉及並有著述,著作收集在《朱子語錄》,康熙皇帝親自為《朱子全書》作序。

人物介紹

簡介

朱子(1130-1200年)指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新儒家朱熹,雅號朱文公,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晚年自稱「茶仙」,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朱熹為北宋以來理學之集大成者,被尊為古代理學正宗,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後人將他視為儒學宗師。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 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人物介紹

簡介

朱子(1130-1200年)指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新儒家朱熹,雅號朱文公,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晚年自稱「茶仙」,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朱熹為北宋以來理學之集大成者,被尊為古代理學正宗,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後人將他視為儒學宗師。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 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丙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治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慾」。因此,他提出「存在理,滅人慾」。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於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係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於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掂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御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