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論是論文的主體部分,是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的主要部分,也是最能顯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的重要部分
中文名本論定義論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的主要部分決定論文質量的高低[1]
本論
本論是論文的主體部分,是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的主要部分,也是最能顯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的重要部分。
一篇論文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本論部分寫得怎樣。 本論部分的要求,一是論證充分,說服力強;二是結構嚴謹,條理清楚;三是觀點和材料相統一。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一)論證充分,說服力強 本論部分最主要的任務是組織論證,以理服人。作者要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可信的。為此,必須圍繞論點,運用論據,展開充分的論證。論證就是要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或證明敵對論點錯誤性的過程和方法。從論題的性質來看,論證又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
立論
1.立論。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證明它的正確性,從而把論點確立起來的過程就叫立論,也叫做證明;常用的證明方法有:
(1)例證法,這是一種用事實作為論據,舉例說明的論證方法,就是常說的「擺事實」。事實勝於雄辯,讓事實說話,這是最常用而有效的論證方法。例如: ××市熱電廠由於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紊亂,引起交接貨手續不清,貨款支出異常,個別領導與供銷人員收受賄賂,致使廠方多付貨款11.2萬餘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引自學員畢業論文,下同) 運用例證法進行論證,事例要典型,數據要確鑿,敘述的語言要簡明扼要。
(2)引證法,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言論,權威人士的觀點、理論,或科學上的公理、定律,還有其他格言、諺語、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的論證方法,也稱「事理論證」。例如: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基本原理,曾經作過精闢的論述。他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又說:「任何民主,和一般的政治上層建築一樣,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並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係決定的。」列寧的這些基本觀點說明,政治來源於經濟,又反作用於經濟,既是指導作用,又是服務作用,是指導與服務的統一。 採用引證法,所引用的言論要忠實於作者原意,不能斷章取義;引語要準確無誤,最好註明出處;引語要簡潔,避免大段引用、喧賓奪主;對引語要作一些闡發說明,不要引完即簡單下結論。
(3)分析法,就是把一個較為複雜龐大的事物或事理,分解切割成若干部分,然後一一加以考察的論證方法。通過對所論事物或事理的分析、透視,發掘出其中蘊含的道理和規律來,從而很好地證明論點。例如,題為《要辦好學校必須實行校長負責制》的畢業論文,對學校原來的領導體制「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所存在的弊病作了這樣的分析: 「(一)文字上含義不清,可以作出多種解釋。 (二)把「領導」與「負責」分工,不符合管理原理。 (三)黨政不分,以黨代政…… (四)在校長上面加了一個管理層次,形成了書記——校長——主任——教職工四個層次。管理層次越多,工作效率越低。」 通過這樣入情入理的層層分析,舊體制的弊端昭然若揭,也就從反面很好地證明了「要辦好學校必須實行校長負責制」的中心論點。
(4)推理論證,推理就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議論文與邏輯推理是分不開的。從文章的整體來看,完整的論證過程也就是歸納、演繹或類比推理的過程;從文章局部來看,在各個論證環節中,也可採用這些推理形式。學員論文運用推理論證的例子隨處可見。 立論論證的方法除了以上幾種外,還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這裡不一一介紹。
駁論
2.駁論。駁論是通過駁斥敵論點,證明它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性的一種論證方法。駁論可分為駁論點、駁論據和駁論證三種。常用的駁論方法有直接反駁、反證法、歸謬法等。
(1)直接反駁,就是運用論據或推理,直接證明敵論點是錯誤的方法。
(2)反證法,為了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可以先證明與其相矛盾的另一論點是正確的,這就是所謂反證法。例如,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為了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錯誤論點,就提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正面論點,然後運用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這一論點的正確性,從而駁倒了反面論點。
歸謬法
(3)歸謬法,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對的,然後以它為前提,推導出一個明顯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論點是錯誤的。例如: 如果按那些政治「精英」們所述的理論來分析,只會產生這樣一個現實:即凡是走上資本主義私有化道路的國家,全部或至少大部都比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得快。但可惜的是,這種現實還不存在,這種材料在現實的世界上還沒有。 論證或反駁的方法有很多種,究竟使用哪一種或哪幾種,要根據論證的實際需要來確定。一般來說,單純地只用一種論證方法是很少見的,在多數情況下,需要將幾種論證或反駁的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好的論證效果。
(二)結論嚴謹,條理清楚。本論的篇幅長,容量大,層次較多,頭緒紛繁,如果不按一定的次序來安排文章內容,就會層次不清,結構混亂,大大降低表達的效果。根據層次之間的不同關係,可以把本論部分的結構形式劃分為並列式、遞進式和混合式等三種類型。
1.並列式結構,又稱平列式結構或橫式結構。它的特點是,圍繞中心論點劃分為幾個分論點和層次,各個分論點和層次平行排列,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論證中心論點,使文章呈現出一種多管齊下、齊頭並進的格局。
2.遞進式結構,又稱推進式結樹或縱式結構。它對需要論證的問題,採取一層深於一層的形式安排結構,使層次之間呈現一種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邏輯關係,從而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透徹的論證。
3.混合式結構,也稱並列遞進式結構或縱橫交叉式結構。有些論文的層次關係特別複雜,不能只用一種單一的結構形式,需要把並列式和遞進式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混合的結構形式。採用混合式結構,又有兩種形式:一是在並列的過程中,在每一個並列的面上,又展開遞進(並列中的遞進);一是在遞進的過程中,在每一個遞進層次上,又展開並列(遞進中的並列)。這種方法比前兩種更複雜,也更難掌握一些。 為了避免由於內容過多而使條理不清,寫作本論時,常在各個層次之前加一些外在的標誌,這些外在標誌的主要形式有小標題、序碼、小標題與序碼相結合及空行等幾種。
(三)觀點和材料相統一。
本論部分的內容由觀點和材料構成,寫好本論的另一個要求是將觀點和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觀點統帥材料,以材料證明觀點。從總體上說,材料應按照各自所要證明的觀點來安排,即把所有的材料分別劃歸到各個小觀點之下,隨着觀點間邏輯關係及排列順序的明確,材料自然也各得其位了。但是,在同一內容層次之中的觀點與材料應怎樣安排,究競是先出觀點還是先列材料,在起草時不能不斟酌一番。為了避免雷同,應該有所變化。一般是先擺觀點,後列材料;有時也可以先列材料,再擺觀點;還可以邊擺觀點邊列材料,夾敘夾議,由淺入深。總之,要把材料和觀點緊緊地糅台在一起,有機地統一起來,為表現文章的中心服務。
補充知識結論
結論是一篇論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和討論為前提,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論證所得出的最後結論。畢業論文的結論部分大致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提出論證結果。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應對全篇文章所論證的內容作一個歸納,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總體性看法和意見。
例如,《淺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鄉鎮領導方法》一文的結論: 總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這個新的體制轉換階段,鄉鎮領導幹部作為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帶頭人,在思想認識、領導方法等方面都必須來一個很大的轉變,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新形勢,進一步推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論文結論部分,作者常常不僅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還指出課題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為他人繼續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線索。
例如,《地方行政機關後勤工作改革之路》一文的結論部分: 總之,機關後勤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是艱巨的,在當前,我們仍處在上述較容易見到成效的某些方面進行探索的階段,我們要力爭有一、二個突破口,在取得成果之後,不斷把後勤改革引向深入,達到服務社會化的最終目的。
謝辭。在結論部分的最後,也可以寫上幾句話,向在本篇文章的撰寫過程中,曾給予自己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謝辭要寫得感情誠懇,言語得體,不要過多的溢美之辭。[2]
例如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