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腋光鰓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月腋光鰓魚 |
月腋光鰓魚(學名:Chromis atripectoralis)為雀鯛科光鰓魚屬的魚類,俗名黑腋光鰓雀鯛。分布於西太平洋以及台灣南部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Atoll。
簡介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2.0-2.1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5-16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角形,硬棘XII,軟條9-10;臀鰭硬棘II,軟條9-10;胸鰭鰭條18-20(通常為19-20);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尖形,各具3條硬棘狀鰭條。體一致呈綠色至淡藍色,胸鰭基部上緣具一小黑斑。
評價
在目前和本世紀末的CO₂水平下,珊瑚礁雀鯛對捕食者的化學暗示具有普遍的躲避行為。a. 安邦雀鯛;b. 月腋光鰓魚;c. 宅泥魚;d. 黃雀鯛;e. 多刺棘光鰓鯛。a-e,在2014年Lizard島研究站二水流選擇水槽實驗和2015年澳大利亞海洋研究所試驗中,魚類在含有捕食者(黃背青九棘鱸(a-d)或尾紋九刺鮨(e))化學成分的水中生活的時間百分比(均值±均值標準誤)。對照組魚類(保持在含有~410μatmCO₂的水體中)用灰色實心圓點表示,實驗組魚類(CO₂暴露組,保持在含有~1000μatmCO₂的水體中)用藍色空心小圈表示(圖中n表示生理獨立的魚類個數)。排除了捕食者化學信號在10-15分鐘內轉變的數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