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夜(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月夜》

作品名称:《月夜》

创作年代:唐代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原文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2]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颈联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因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从八品小官)。入蜀后曾在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大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3]


参考资料

  1. 月夜, 诗词名句网,
  2. 月夜, 古诗文网,
  3. 杜甫简介与生平, 华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