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思乡夜无眠(辛冬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最是思乡夜无眠是中国当代作家辛冬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最是思乡夜无眠
中秋年年,年年中秋。今年中秋、国庆同一天,心怀欣喜,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
这个时候想念家乡,滋味有些特别。脑海里一幕幕闪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人人事事,不禁念叨起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想李太白的心境,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款款而来的时候,我对家乡的那份念想,瞬间升级。
人上了年纪,说起家乡,心里就是别有一番滋味。是什么滋味呢?一时又说不清。离开家乡时间很长,都几十年了,回家乡的次数渐渐少了,以前每年年节是必回的,不只是母亲健在的原因,是因为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还清晰,一些老辈人、同辈人,见了面笑脸相迎,问候相邀,心里觉得温暖,觉得家乡的体温没变,神色没变。还有,家乡的一些印记还在。比如土泥塘、泉水井、小山冲、晒谷场。尤其是村头的一棵大皂荚树,树杆粗大,枝枝粗壮,什么季节开花、结果、采果,从不失约,是村里树龄最老的,也是最有故事的,像村里的长者、智者,伟岸而博爱。夏天,老皂荚树是最大的凉棚,老老少少坐在树阴里乘凉,猫猫狗狗的,鸡鸭鸟儿的,都聚在一起,粗糙的话语,细碎的鸟语,小孩的尖叫,混乱却温馨。
这就是村庄,这就是那个年代家乡的模样,贫穷却不乏富足,散乱却不失秩序,朴素之美,纯真之调,让人品之不乏味,安放在心里温润如初。
中秋的时候,家乡是最有味道的。果子成熟了,家家门前屋后都有几棵果树,小孩子可以挨家挨户摘,大人不责怪,小孩偷着欢。山上的野果子是一个聚宝盆,各种果子,有名的,无名的,红色的,紫色的,酱色的,也有青色的,酸甜混合,随手摘上一把,可以乐享几天。那时候不会想,活着的日子,与自然的距离这么近,分享自然的馈赠这么丰富,而且这么有内涵。
那时候,临近中秋,红薯还没开挖的时候,我们就在小山丘上挖坑煨红薯;芝麻熟了的时候,我们就偷几杆吃,原生态的味道,享受真正的自然,不需要担心农药残留,不需要担心生这个病那个病。那时候的家乡,生活是从容的,所谓快乐与幸福,这才是自然的流露。那时,中秋、国庆是家乡的柚子、甘蔗成熟季节。满树的柚子,大小不一,酸甜交织;大片的甘蔗,挺拔傲立,都是我童年时光最好的陪伴,流淌在心底最纯真的味道。
现在,这些堪称自然生长的植物,有些已成故物的模样。家乡的土房子不复存在,小山丘的面积越来越小,稻子开花时节闻不到稻花香,听不到蛙儿鸣;那条陪伴了整个童年的小溪、土泥塘,那棵老皂荚树,已经淡去容颜,淡出炊烟,退隐在家乡老去的皱纹里,消失在岁月沧桑的年轮里,融化在父辈浓重的乡音里,有些寂寞无声。
这个中秋,抑或是下一个中秋,家乡,我虽然不会像以前那样“逢节必到”,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家乡的那个坐标还在,那些粘连着血脉亲情的人和事还在。在心里的某个位置,稳稳地立着。[1]
作者简介
辛冬妹,1965年生于江西万载,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