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 美称。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穿过,东西相距107公里,南北相隔115公里,总面积7777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第四个面积最大县; 辖半坡、勐班、碧安、益智等4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凤山、景谷等6个镇,下设136个村(居)委会、1955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 3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7.58%。

县内居住着汉族、 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6种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1]

历史沿革

曾在正兴等乡(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证明三四千年前景谷有人类生存。

建制始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景谷属益州郡哀牢地。

唐(南诏)时,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设威远城,属银生节度(今景东)。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立威远州,属威楚路(今楚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制威远土知州,属楚雄府。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升为威远府,直隶省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土归流"后,设威远厅,属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威远厅改属普洱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威远县。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威远县为景谷县。

1949年6月景谷县和平解放,同年6月6日成立景谷县人民政府。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思茅地区行政公署辖地,同年12月25日召开成立自治县庆祝大会。此后,每年12月25日为自治县成立纪念日。[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的一个县。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通过,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区。东与宁洱接壤,南及东南以小黑江、威远江为界,与宁洱、普洱一水相连,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景谷东西相距107公里之遥,南北相隔115公里之远,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

气候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共有热区面积732万亩,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的64.6%。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54毫米、蒸发量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数164.1天、平均气温22.1℃,≥10°的积温为7360.9℃;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小时。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的峡谷地区到高寒山区,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五种气候类型。

行政区划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辖威远镇、永平镇、民乐镇、正兴镇、景谷镇、凤山镇6个镇及勐班乡、益智乡、半坡乡、碧安乡4个乡,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已发现20余种矿藏资源,矿产地30余处。回煌煤矿储量达700万吨;景谷石油储量达1200万吨以上,天然气储量达3亿立方米;岩盐矿储量达30亿吨,景谷民乐乡境内斑铜矿储量达200万金属吨,半坡乡凹凸棒土储量达1500万吨。景谷有石膏、硝土、硅石、花岗石、金、银、铁、铅、锌等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林业用地87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5%,人均拥有林业用地30亩,是全省人均3倍,是全国人均10倍;森林覆盖率达74.7%,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5倍多;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514.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193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国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长量达210.45万立方米,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为89.6万立方米,林木年净生长120.85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土地11277565亩,人均占有量38.7亩,其中:耕地861660亩、林地8748760亩、荒山荒地304834亩、园地971724亩、水域156255亩、其他用地亩234332亩。县内有大小坝子23个,总面积72万亩,其中5万亩以上的坝子有永平坝子为普洱市第一大平坝以及钟山坝、民乐坝和勐班坝,地貌形态特征可分为澜沧江峡谷、中山丘陵盆地和侵蚀剥蚀中山山地,土壤从坝区河谷到山区半山区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以赤红壤面积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0.6%,土壤的特点多为偏酸缺磷少氮钾不足。[4]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总人口29万人,有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29170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1%,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8.64人。

民族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居住着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种民族。

经济

综述

201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3亿元,比2011年增长13%,比年初确定目标高1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 亿元,比2011年增长22.73%,比年初确定目标高4.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亿元,比2011年增长25%,完成年初计划的百分之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 亿元,比2011年增长17.5%,比年初确定目标高5.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涨幅6.5%;农民人均纯收入2254元,比2011年增长15%,比年初确定目标高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 元,比2011年增长12.1%,比年初确定目标高2.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达4263户,实现增加值8.7亿元,上缴税金4901万元。

农业

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13.25亿元,增长8.79%。粮食产量达11.6万吨,秋冬季农业开发19.8万亩,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烤烟、茶叶、甘蔗等产业效益得到提升。生猪、牛、羊分别出栏13.3万头、1.4万头和1.3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1.34% 、52.7%和1%,肉类总产量达1.2万吨,比2011年减少 2.92%。

工业

2012年工业实现总产值17.6亿元,比2011年增长28.1%,工业增加值7.7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3.2%。生产纸浆10.08万吨,实现产值5.6亿元,实现林产工业产值8.32亿元。金属矿产完成投资1.2亿元,比2011年增长30%,总产值2.2亿元,比2011年增长28%,上缴税金1970万元,比2011年增长74%。实现供电2.6亿度,电力产值6000万元。

旅游业

2012年共接待游客5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7亿元。[5]

社会事业

文化

2012年共送戏下乡83场,观众达9.6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1310场,观众36.4万余人次;图书馆综合阅览室借阅人次达8694人次,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15786人次。老年艺术团到各乡镇巡回演出21场次,乡镇文艺团体共演出36场次。参加第四届文化旅游艺术节比赛,荣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截止2012年末,已经完成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37个村(居)民委员会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印发《景谷》36期,共3.6万份。

教育

截止到2012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各级各类学校95所,在校生41915人,其中普通中学12247人,职业中学506人,小学22984人,幼儿园6178人。在编教职工2632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99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52人,小学专任教师138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32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55%,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75.4%。2012年,免除教科书资金354万元,共发放各类助学金2110万元。2012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参加考试796人,综合上线率98.38%,一本上线人数居全市10县(区)一中第3位。[6]

民族风情

文化历史

从景谷县正兴镇、边江乡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类生存。随着部落群居的消亡、奴隶制的建立,封建制的兴起这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反抗反动统治,抵御外侮等斗争中共同开拓前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明、清以前,景谷绝大部分地区均为少数民族居住,处于封建领土经济状态。明、清的"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各民族直接处于流官的统治之下,屯兵、屯田、移民等政策的施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汉民族的大量迁入,带来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

民族信仰

原始宗教观念影响甚深。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曾在景谷大地上修建了108座缅寺(佛寺),缅寺里"啥滴"以上的僧侣,俗称大佛爷。大佛爷懂得本民族的文学,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寺之主,是傣族文化的保留者和传播者,受到傣族群众的崇敬。历史上,傣族人民的文化传授,也是以缅寺为中心。傣族群众的赕佛活动极为频繁,每年除有固定的宗教节日外,还要到各地去朝仙。正兴镇帕庄河畔的勐乃仙人洞,就是一个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朝仙圣地。每年傣历的新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勐乃仙人洞进行朝仙活动。勐卧总佛寺内的塔包树、树包塔,是傣族人民悠久文化传统的标志,塔身砂石浮雕共20余层,上面刻有唐僧取经、孔雀公主等民间传说故事和傣族古代仪仗及各种飞禽走兽,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景谷的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崇拜自然神灵,其主要活动是"祭竜"。每个少数民族的村寨都有"竜林"。除"竜林"外,还有"土主"、"山神"等,都要崇敬、祭祀。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祀神灵活动。

宗教活动

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参加。各民族的歌舞都与其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精神风貌、历史故事。彝族的"开荒舞"、"撒种舞",哈尼族的"簸米舞"、"编篱笆舞",傣族的"白象舞"、"孔雀舞"等等。

语言文字

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各民族都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还有叙事长诗、民间音乐、和民族舞蹈艺术。特别是傣族的传统文学,都是用傣文记载下来珍存下来的。如反映善良勇敢的赞达贡玛兄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除灭暴君的叙事长诗《三牙象》;叙述英雄海罕与俸改之间战争的英雄史诗《厘俸》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作。

名优特产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松香产量居全省第一。特产象牙芒果、秧塔白茶、大香糯,被誉为"芒果之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属的碧安乡特产"碧安大山茶"。

自然灾害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震源深度5.0公里,昆明等地震感强烈,昆明市民明显感觉到震感,一些灯摇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