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琵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本琵琶
|
|
|
日本琵琶是唐朝時期流傳至日本的樂器,現作為雅樂管弦樂合奏中的一種主要樂器而被運用。
基本信息
日本琵琶是一種日本演奏樂器,是在唐朝由中國流入日本的,起源並不是日本。分為五弦琵琶、樂琵琶、筑前琵琶、平家琵琶、薩摩琵琶、盲僧琵琶和錦琵琶。
琵琶分類
樂琵琶
樂琵琶是唐代(平安朝初期)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作為雅樂管弦樂合奏中的一種主要樂器而被運用。其外形酷似
福建南音琵琶,也是頸窄腹扁呈梨狀,四弦、四柱,腹板(面板)上開有對稱的兩個半月形發音孔稱半月,腹板中央靠近復手處有一個橫約10~12厘米長的用皮革蒙着的地方,叫做撥面或撥皮,即用撥子彈奏的部位。此撥面往往畫有美麗的圖案,古來對之也附有優雅愛稱,如「青山」、「玄象」、「牧馬」等,撥面的畫與雅稱多有關聯。樂琵琶的上部頸的部分叫鹿頸,用唐木或桑木製作。上端的龍蝦尾用黃楊或白檀,轉手用花櫚、紫檀或櫻木。頸部的四個柱(即品位)用日本扁柏或朴樹的木頭來製作。琴體(胴)的甲(背板)用花櫚、紫檀或桑木來製作(近代也有用櫻或櫸)。腹板(面板)用澤栗木製作。甲(背板)如果是用一整塊板做的叫直甲,屬上品;如把兩塊或三塊板拼合在一起製作的叫剝甲,為下品。復手的下面隱着一個圓形的孔,稱為隱月,也叫音孔。撥子用黃楊木製作,比較小、薄,下端比上端逐漸稍薄。四根弦用絹絲搓成,從左至右、由粗而細分別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
盲僧琵琶
專門為盲人所使用。配合着「地神經」、「觀音經」、「般若心經」等佛教經文的朗讀而演奏。在祭拜灶神(土荒神)等祈願中使用。演奏盲僧琵琶的盲僧,按其居住地的不同又分為筑前盲僧、肥後盲僧和薩摩盲僧。這三者在音樂方面和樂器方面都有所不同。盲僧琵琶的形狀很像樂琵琶,整體稍小,全長約82厘米,胴的寬度比較小,給人以細長的感覺。因此,也稱做矮竹琵琶——形似竹葉。另外,腹板的中部有一個月形的孔,筑前盲僧和肥後盲僧有一個是圓的,一個是新月狀的,它是比喻成日月的意思。里甲的材料是用花櫚或桑,腹板的材料是用桐木。弦有四根,柱有五個,比樂琵琶的柱來得高,撥子也比樂琵琶的稍大。另外,琵琶胴的下端和頸的上端之間結着一根很長的帶子,帶子上串着許多珠子。盲僧攜琵琶外出時,此帶當做背帶使用;坐下祈禱時,則作為串珠(佛珠)使用。
平家琵琶
只是作為欣賞用。形狀與樂琵琶相同,但比樂琵琶小,全長在67厘米以內。柱有五個,比樂琵琶的柱稍高些(五個柱當中,第一個柱幾乎不用,因此,也有人把它卸下來,只用四個柱)。撥子比樂琵琶的撥子稍大,前面有幾分張開來(過去它張開的幅度達到10厘米以上)。[1]
參考文獻
- ↑ 中國環保代表團考察日本琵琶湖水資源保護,溫州網201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