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春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日本春画 |
日本春画 即日本的春宫画。中国名词中"春宫画"有"宫"字,意指宫苑之乐,以"宫"字指"春宫画"是王侯贵族这个阶层才有的享乐物品。传入日本后,"春宫画"的"宫"字被取掉,显示日本春宫画大众化、风俗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日本春画 [1]
内容 日本的春宫画
国度 日本
流行时期 17至19世纪日本江户时代
主要形式 绘本(即连环画)
艺术水平 大众化,风俗化
名词释义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浮世绘以木版宣传单及绘本的形式大量印制,价格极为低廉,一向重视包装艺术的日本商人外销陶瓷、珍玩喜欢以浮世绘来包裹。浮世绘趁势被挟带进入,大量流传到海外。这种在木板平面上刻出复杂而又精致的线条,再彩拓成画的高超技术,曾被西方画家大量收集,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技艺。印象派、抽象派的大师们如马奈、莫奈、梵高、惠斯勒、毕加索等都受到浮世绘的冲击,进而从事旋乾转坤的世界艺术大变革,不但加速欧洲传统绘画观念全面性的崩溃,更揭开了欧洲现代艺术的序幕。
当时欧洲艺术不再只是追求复制现实的人像和风景,而追求能够强烈反映观念和艺术感的表现方法。印象派的画家们当时正力图摆 脱传统绘画立体感"和画面"景深"的束缚,仅突显色彩和线条机能,创作出观念强烈的绘画作品。当时印象派画家们用油画临摹了浮世绘作品,甚至代表作中直接出现了浮世绘的图案。
折叠编辑本段春画 "浮世"一词,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即此岸为秽土,彼岸为净土。"浮世"一词在日本出现,就一直含有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指人生无常,人生多苦,及时享乐。只为活在当下,凝视明月、白雪、樱花和枫叶,高歌,饮酒,尽情漂浮、漂浮,忘却眼前一切烦恼,如葫芦般随波逐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浮世。
江户时代日本各阶层在幕府的阶层统治下,循规蹈矩,无从逾越,只好在纵情寻欢上,找到了宣泄口。在江户有蓬勃发展的歌伎业、艺妓业及娼院,出没其中的富商、武士、贵族及地主、小商贩等,寻得浮世的"喜悦"。而大众的庶民则在勤奋劳作之余,翻阅浮世绘绘本草的美人画、春画上找到超越浮世的"喜悦"。
日本人崇尚在某种爱的交媾中寻求浮世暂时的愉悦。当时浪漫主义女诗人与谢野晶子(1878~1924) 便曾在其名篇《乱发》中,大胆地向丈夫表露:"你不接触柔嫩的肌肤,/也不接触炽热的血液,/只顾讲道,/岂不寂寞?"另一位明治时期的作家高山樗牛(1871–1902)则在《自然儿》中有过更直接的描述:"天下之至美,人生之至乐也。没有性欲,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呢?"
当时浮世绘作为木版印刷的海报及绘本(即连环画)的作用就是为了娱乐当时江户的各个阶层,从其绘画内容看,70%以上内容是美人画,而春画绘本又是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春画用现代艺术眼光看,可算"人体绘画艺术"。
当时日本人认为春画不仅是对男女性爱之事的描绘,更是对自身生命能量的体现。画面人物沉浸于无我状态之中,躯体畸形缠绕几近格斗,戏剧性动态充溢着超凡的力度,赋予荒淫的色情以深奥的妙趣,使作品独具风格。
日本浮世绘春画中的女性双眼欲睁还倦,朱唇似绽似闭,那种旖靡、朦胧的神情,成为浮世绘经典模式,营造出一个极具魅力和诱惑力的女性世界,甚至让人感觉到人体的肌肤血液,甚至能听到心跳。
制作
17至19世纪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木版画艺术,主要形式为绘本(即连环画)。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并易于购买。17世纪初,市场上仅有单一墨色印的画(墨折绘),但不久出现了红摺绘,以红为主色,再加印黄和绿,独自编成"绘本",在日本绘画史上打开了新的境界。浮世绘春画在喜多川歌磨时期进入了巅峰时期。画师们运用具有平面张力的线条和单纯洗炼的色彩,创造出许多优美而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以春画为主要内容的美人画创造的巨大需求,是浮世绘发展最重要的推力。浮世绘画师几乎人人都是春画高手,甚至将其作为主要制作题材。在美人画的基础上,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浮世绘发展到后期,精细入微,光彩夺目,令后人惊叹。
注:一幅浮世绘通常需要画师、雕刻师、刷版师三者合力制成。一个版通常可印两百张左右。颜色越多,图版也就越多,过程亦越复杂。
评价
1934年1月27日,鲁迅在写给日本朋友的信上曾经提及:"对日本的浮世绘画师,我年青的时候喜欢葛锦北斋,现在喜欢安藤广重,其次是喜多川歌磨的人物,但是,倍受德国人赞赏的东冽斋写乐,我虽然读了两三本书,还是莫名其妙,依我看,还是葛锦北斋适合中国人的品味。贵友所收藏的浮世绘请勿寄来,我自己已有数十张复制品,只是,愈上年纪人愈忙,现在连拿出来看看的时间几乎都没有,况且中国现在还没有会欣赏浮世绘的人,因此,我真不知将来该把这些浮世绘交给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