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施派尔大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施派尔大教堂(Dom zu Speyer),即“施派尔皇帝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正式名称为圣玛利亚和圣史蒂芬主教座堂 (Domkirche St. Maria und St. Stephan),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 在法国的克鲁尼(Cluny)修道院损毁之后,施派尔大教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筑,在198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 施派尔大教堂

外文名称 Dom zu Speyer

地理位置 德国莱茵兰

别 称 施派尔皇帝教堂

建筑时间 1030年~1061年

建筑风格 罗马风格建筑

历史沿革

施派尔大教堂,也称作凯撒-玛丽亚大教堂,由德国皇帝康拉德二世斥资建造,建筑过程自1030年至1061年历时30多年。此教堂曾于1689年被毁,大厅部分于1758至1778年间修复,西侧建筑于1854至1858年间重建[1] 。1981年,该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134米进深的主教教堂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罗马式建筑中最宏伟并最具代表性。这座教堂同时也是皇室的最终归属地。唱诗班席位的下面,是保存完好的未经改动的地宫,那里埋藏着8位德国皇帝和国王,4位王后及几位大主教。然而1689年的施派尔城火灾几乎摧毁了整个教堂,其中大厅主体建筑在1758至1778年间方使修复原状。室内壁画于1846年-1853年完成,而西侧建筑在修复过程中则采用了新罗马风格。在教堂正门前,矗立着容积为1560升的主教圣杯,那曾经是城市与主教权力范围的界标。在教堂南侧的花园里,有一座被称为橄榄山的雕塑,它所在的位置曾经是教堂十字型基础的中心。

建筑结构

施派尔大教堂在罗马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卡洛林和奥托的建筑风格。那个时代困扰建筑师的最大问题是教堂的穹窿,小教堂可以使用半圆形的穹窿,亨利四世在施派尔大教堂的侧翼使用十字形的穹窿,而在中殿使用圆形穹窿,这给人以一种全新的空间感受,这种在垂直高度上的运用已经有些类似哥特式。大教堂中殿穹窿的建造要求很高的技术,因为它不再是传统的一整个平面,而是由很多小块组成。施派尔大教堂的外部由一种独特的罗马样式装饰,与当时著名的美因茨大教堂和沃尔姆斯大教堂完全不同。

主要特征

建筑长130M,中廊宽13.5M、长70M、屋顶高2.7M,是现存罗马风教堂中规模最大的(据记载,最大的罗马风教堂是法国的CLUNY三世教堂,但建筑主体已被拆毁)[2] 。建筑的中廊和侧廊通过有壁柱的柱垛来划分,柱垛之间由拱券连接,柱垛每隔一跨,在截面上有所补强(壁柱加粗)。屋顶在始建时是木屋架,后改成十字拱结构(12世纪时),西立面中央和中廊与横厅的交叉处有采光用的塔,室内空间深远高峻。建筑的圣坛部位和塔的檐口下有拱廊,此种手法后来被莱茵河流域教堂普遍采用。施派尔大教堂在平面、结构及建筑空间方面,对后来的莱茵河流域的教堂有深刻影响,尽管后来有不少不同风格的增建和改建,施派尔大教堂仍不愧为是初期罗马风建筑的杰作。

评价

施派尔教堂在罗马式建筑中最宏伟并最具代表性。大教堂在平面、结构及建筑空间方面,对后来的莱茵河流域的教堂有深刻影响,施派尔大教堂是初期罗马风建筑的杰作。它继承和发展了卡洛林和奥托的建筑风格,在罗马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施派尔大教堂是继法国的克鲁尼修道院损毁之后,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筑,在198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