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震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原名方運策,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安徽壽縣人。辛亥革命時參加光復南京戰鬥,後參加討袁鬥爭和隨孫中山北伐,1925年任馮玉祥部軍長、國民軍援陝副總指揮,1927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3年與馮玉祥、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前敵總司令,後在日蔣的聯合進攻下失敗,被迫出走。1941年12月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民國6年(1917年),方振武由日本回國,根據孫中山指示,到徐州、山東聯絡舊部,組建"鐵銅隊",準備重建革命武裝。
民國13年9月,方振武參加孫中山在韶關北伐誓師,被任命為北伐軍支隊司令,後因北伐軍回師廣州戡亂,方振武遂重返北方。是年,投奉系軍閥張宗昌部,任梯隊司令,後任直魯聯軍軍長。
民國1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方振武在肥城起義,率部脫離張宗昌,加入了馮玉祥的國民軍,任國民軍第四軍軍長。民國15年,國民軍撤出北京,向西撤退時,方振武在晉北戰役中,屢立戰功。"五原誓師"後,方振武任國民聯軍第五軍軍長。
民國15年5月,任國民聯軍援陝總指揮兼第一路軍總司令,率部從五原出發,奔赴咸陽,在候兒塞大敗吳佩孚所屬劉鎮華部。解了楊虎城部之圍。
民國17年春,方振武任第二集團軍第四軍團總指揮,參加"二次北伐",首次攻克濟南,任濟南衛戍司令。
民國18年春,方振武部被調防到南京,改編為第六路軍,任總指揮兼津浦鐵路南段警備司令。不久,兼任安徽省主席。此時方振武與石友三等軍官密謀反蔣,不幸事泄,被蔣介石召回南京,關押於陸軍監獄。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方振武獲釋,去歐洲考察。
民國21年夏回國,方振武變賣全部家產,湊集10 萬元作抗日軍費,隨即秘密離開南京,到山西介休,與舊部鮑剛、張人傑等共商組建"抗日救國軍"。
民國22年3月1日,在介休舉行誓師大會。會後,方振武立即率部北上抗日。蔣介石、何應欽得悉後,百般加以阻攔。部隊到達定縣,時任北平行營主任何應欽派員去告訴方振武:"抗日之事中央自有計劃,不可操之過急。"蔣介石亦電令方振武:取消抗日救國旗幟,部隊只能南開去剿紅軍,不許北上,否則要牽動大局。方振武拒不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和何應欽的無理要求,繼續率部北上。何應欽調集7個師的兵力進行堵截。方振武身先士卒,擊潰何應欽堵截部隊。5月10日,方振武在行軍途中發出通電,再次表示:"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耿耿愚忱,可質天日。"5月中旬,部隊到達察哈爾省宣化地區。宣化縣民眾召開歡迎抗日救國軍大會,方振武在會上咬破中指,在一塊白布上血書"有我無敵,有敵無我"八個殷紅大字,以示抗日到底的決心,亦激勵抗日將士鬥志。
5月26日,馮玉祥在張家口通電成立"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立即通電響應。電文寫道:"振武不敏,實率數萬健兒,竭誠擁護,修我刀劍,殲彼兇殘,勝利為少康之一旅,失敗為田橫之五百",率部到張家口,加入抗日同盟軍。
蔣介石對同盟軍的興起和抗日發展極為恐懼,擔心危及個人統治權力,因此不僅未予以支援,反而極力設法撲滅。蔣對方振武將軍許以西北邊防督辦名義,繼以拉攏誘惑,均被拒絕。方振武和吉鴻昌兩將軍,在同盟軍遭到蔣介石瓦解、攻擊之下,繼續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直至10月,終於在蔣、日軍聯合夾逼下失敗,方振武將軍被迫流亡國外。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抗戰和所進行的抗日救亡宣傳,對於推動全國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9年方振武將軍閑居桂林,後在蔣介石脅迫下出走香港,日軍佔領香港後又化裝潛回廣東,1941年12月在中山縣被國民黨特務殺害。[1]
目錄
參考文獻
- ↑ [(《人民日報》 2005年08月30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