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斗門區處於珠江三角洲的西南角,磨刀門到崖門之間,從赤鼻島至白蕉七圍交界線,東西之間最寬33.4公里,總面積674.8平方公里。
斗門區光能資源豐富,全區年內日照時數為1900小時左右,占可照時數的43%。[1]
歷史
宋朝以前,斗門一帶稱黃字圍,屬新會潮居都。
宋朝紹興二十二年(1152)黃楊山附近島嶼劃歸香山縣管轄,仍稱潮居鄉。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縣潮居鄉改稱黃梁都。大沙、馬墩、上橫屬新會縣潮居都。清朝緒六年(1880)黃梁都改稱黃梁鎮。清宣統二年(1910)改鎮為區,按數字編列,稱香山縣為第八區。
1925年,改稱為中山縣八區。
1930年,改稱為中山縣黃梁區。
1931年,區名按數字編列,稱中山縣第八區。上橫、大沙、馬墩稱新會縣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3月,仍為中山縣第八區。上橫、大沙、馬墩稱新會縣第九區。1958年11月,稱中山縣斗門大公社,為中山縣7個大公社之一。橫粉鄉、大沙鄉屬新會縣睦洲人民公社。
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斗門縣,隸屬廣東省佛山地區。
1983年7月,斗門縣歸屬珠海經濟特區,成為珠海唯一的市轄縣。
2001年4月,國務院批准斗門撤縣建區,同年12月斗門區正式掛牌成立,稱為珠海市斗門區。[2]
地理位置
斗門區處於珠江三角洲的西南角,即磨刀門到崖門之間。即東經113°0.5′至113°25′,北緯21°59′至22°25′之間。從赤鼻島至白蕉七圍交界線,東西之間最寬33.4公里。總面積674.8平方公里。
當地水資源
斗門區降雨在1100至3339毫米之間,年平均降雨量為1998.8毫米,年平均徑流深為1201毫米,年徑流總量為9.3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係數為0.50。斗門區陸地面積為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深為82.1毫米,淺層地下水總量約為0.50億立方米。
客水資源
過境客水為769億立方米。其中磨刀門水道523億立方米,雞啼門水道140億立方米,虎跳門水道106億立方米。綜覽主客水量:全區平均每年擁有淡水資源約為778.8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量26.65萬立方米。
日照
斗門區光能資源豐富,全區年內日照時數為1900小時左右,占可照時數的43%。年中以6至11月光照最為充足,各月平均日照時數可在180小時以上,其中7月最多,月平均245.1小時。
蒸發量和濕度
蒸發量
受日照長短、氣溫高低、空氣濕燥,以及風向和風力強弱等因素制約,它與工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據黃金水文站資料,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231毫米,最大為941毫米(1967年),最小為1021毫米(1973年),一般為1300毫米。珠海市多年平均陸面蒸發量介於820至870毫米之間,平均為837.5毫米。斗門區與珠海市各區降雨和日照相近,空間差異不大,可作為斗門區陸面蒸發量參考數據。四季蒸發量差異顯著,一般是夏秋季大過春季,其中春季若不是嚴重春旱,大都是低溫陰雨天,日照少、空氣溫度大,蒸發量最小。
濕度
全區的相對濕度與降雨量、季風等有關,細微地區分是由北至南遞增。從總的來看,全區各鎮場相差不大。從季節變化來看,雨季和旱季比較懸殊。1月份濕度在75%左右。4月份偏高氣流活躍,充沛水汽,相對濕度多在85%以上,最大超過95%。10月份因受冬季風影響,空氣中的水氣減少,相對濕度下降到80%以下。
據統計,全區相對濕度,年平均為81.6%。
平均氣溫和積溫
全區累計年平均氣溫和積溫分布,區內各地差異不明顯。中、北部年平均氣溫為21.6C至21.8℃。南部為21.9至22.0℃。全區年平均氣溫為21.8℃。全年積溫中、北部為7875至8000℃,南部為8000℃至8072℃而地處黃楊山地的斗門鎮最低,為7874.3℃。
全區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均在28.2℃至28.4℃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13.2℃至14.0℃。累年各旬平均氣溫均在12℃以上,全區無氣候意義上的冬季。
農業指標溫度
根據植物生理對氣溫的適應性,以日平均氣溫穩定>5℃,作為冬種作物及大多數樹木恢復生長的溫度指標;以>10℃,作為喜溫作物生長的起始溫度指標;以12℃、15℃、23℃分別作為水稻播種、移植和抽穗揚花的下限溫度,並以其持續天數作為相應作物的安全生育期。區內各鎮場的各級溫度界限指標的初終日,與上表數字相差不超過5夫。
極端氣溫
區內年極端最低氣溫均在8℃以下,常年值為3℃至4℃。本區每年極端最高氣溫均在33℃以上,個別年份可達37至38℃以上,近80%年份在34至36℃之間。
降水
斗門雨量充沛,變率很大。年平均降雨量為1998.8毫米,最大年3339毫米(1973年),最少年為1171毫米(1963年)。年降雨量基本是自北向南遞增,六鄉鎮以南地區,是全區降雨量較豐富的地區,中部黃楊山四周和西南部沿海地區為多雨中心,中心內以平沙農場最大,年降雨量為2250毫米以上。大於或等於0.1毫米的雨日150天左右,約占全年日數40%。北部上橫、蓮溪兩鎮為少雨區,也有1900毫米左右。主要農作物需水量,與降雨量比較,斗門區80%以上年份的降雨量超過作物需水量650毫米左右,30%的年份並可超過需水量1000毫米左右,只有個別年份明顯虧缺。
行政劃分
工業發展狀況
支柱產業:1、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 主要產品有多層線路板、電子元件、電腦及通訊器材配件、電子遊戲機等。2001年該行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六成以上,達84.5億元(不變價),出口產品產值占全區八成以上。該行業以偉創力集團為龍頭,此外還有樂健電子、東光電子、德光電子、太陽光電子、IM電子和駿德電子等,具有設備精、技術新、規模大、產品更新換代快及國際競爭力強等特點。經過不斷增資擴產,已形成年產多層線路板300萬平方米、電子產品4000萬台以上的生 產能力,並能生產各種高端的通訊、電腦配套產品、遊戲機產品等。目前從業人員超過一萬人。 2、食品加工及製造業。 近年來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主要產品有啤酒、麥芽、味精和調味品等。主要企業有青島啤酒(珠海)有限公司,現年產近10萬噸,正進行14萬噸/年擴建;益力味精廠,現年生產能力3.3萬噸;青啤麥芽廠,年產約4萬噸。 3、紡織、服裝及纖維產品製造業。 以日本東麗集團投資的聯業(珠海)織染公司為龍頭,此外還有隆基針織廠、雅高林製衣廠等一批港資、外資企業。具有企業戶數多(超過300家),產品品位正逐步提高等特點,近年來產品出口逐步上升,遠銷歐、美等地。 4、其他行業。此外,該區的造船、化工、建材和塑料製品製造業等近年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主要企業有顯利(珠海)造船、東油油墨、和盛特種鋼、建宏陶瓷、旭日陶瓷、西斯爾玻璃棉和雄進豐裕塑膠製品等,產品以外銷為主,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如顯利公司可製造出具有衛星導航功能世界級豪華遊艇。 5、南方影視基地目前落腳珠海斗門。未來斗門區斗門鎮將崛起一座占地面積達五千畝的影視城,與北京的懷柔、浙江的橫店相比肩。
農業發展狀況
斗門區農業生產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 農業產業化。水稻早造面積8萬畝,總產33348噸。蔬菜面積21147畝,畝產2120.5公斤。甘蔗種植面積5萬畝。荔枝掛果面積2.7萬畝,總產量達3900噸。林業生產進度快,已完成殘林改造830畝,幼林撫育2000畝。水產養殖總面積現已達16.2萬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