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凤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斑凤蝶
学 名 :Papilio clytia,是大斑凤蝶属下的一种蝴蝶。
又 名 : 拟斑凤蝶、黄边凤蝶、黄缘凤蝶。
分布地理 : 其他亚种分布于喜玛拉雅、北印度、中南半岛、华东、华南、华西等地区。
台湾分布 : 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低、中海拔山区和金门。[1]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鳞翅目 Lepidoptera
总科: 凤蝶总科 Papilionoidea
科: 凤蝶科 Papilionidae
属: 凤蝶属 Papilio
种: 大斑凤蝶 P. clytia
形态特征
斑凤蝶的外观、型态雌、雄蝶翅之色彩及斑纹皆相似。但雄蝶后翅内缘反折内有灰色绒毛。
躯体底色黑褐色,背面有两纵列白纹,腹面有三纵列白点。翅形宽阔,前翅翅顶稍微突出。前翅翅底色黑褐色,后翅暗红褐色; 前翅内侧及后翅前方有青白色斑块。
本种色彩、斑纹与绢斑蝶Parantica sita相似,常被认为是拟态的范例。
雌雄差异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短,中间细,端部稍膨大而圆;颚形突小,好似两只小鸟相对耳语;抱器瓣半椭圆形,但端部较窄;内突中间大而突出,腹面有大齿突,端部突出而不尖,外缘有1列小齿突;阳茎较短,弯曲,等宽。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交配孔狭长。前阴片两侧褶皱到中间合并形成舌状突;后阴片圆形,在周围有强度骨化的保护层,形状对称。囊导管细而短;交配囊小,圆形;囊突小,骨化程度弱,片状具横脊和1条中纵脊。
斑凤蝶的外观雌雄相似。身体及翅膀呈黑褐色及灰白色交差的斑纹,然翅膀末缘有一排明显的黄色的斑纹。 [2]
生命史
卵
本种卵呈球形,表面上涂有一层不均匀的橙黄色颗粒状的物质,直径约1.3毫米。
底面浅凹。颜色呈鲜绿色,表面散布黄色的颗粒状附著物。
直径1.21—1.30 mm,高0.95一1.00 mm。
幼虫
初龄幼虫拟态鸟粪,终龄幼虫则演化为鲜明的警告色,以多种樟科植物为寄主食物。
1龄幼虫
头宽0.75–0.78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有1对突起,具黑毛。臭角淡褐色,透明。从中胸到第9腹节的背线两侧有1对刚毛,其斜后方的亚背线上有1对生黑毛的肉瘤。肛上板几丁质化,黑褐色,有1对瘤,瘤上各有9根黑毛。体色褐色,从第2腹节侧面到第3—5腹节背面有淡黄色的大斑,第8、9腹节背面有白色大斑。
2龄幼虫
头宽约1.90 mm。
3龄幼虫
头宽约2.72—2.80mm。
4龄幼虫
头宽约3.88 mm。
末龄幼虫
头宽约4.02—4.25 mm。前胸背板淡黄色,上有l对突起。臭角黄褐色。中央有1条天鹅绒般的粗黑带,全体生短黑毛。体色天鹅绒般的暗褐色,散生有黑点。中胸至第7腹节亚背线上的肉瘤基部的背线上各有1个红点。后胸、第1、2、4、5、6腹节的气门上线上及第1一8腹节的气门下线上也各有1个红点。
肛上板黑色有光泽,板宽约3.02—3.42 mm,上生黑色短毛。
蛹
体长约3.8毫米,蛹体形同枯枝,用以伪装防止各种掠食生物的袭扰。
圆筒形,细长。头部有1对低矮的突起,头顶有1个大的深凹,其后方有1个小的浅凹。中胸背面有1个瘤状突。前翅基部尖。从第2腹节气门后方经第3腹节的气门上到第4腹节气门上方有1对U字形的沟。
第2、3腹节的气门后方及第4腹节气门下方有小的疣状突,其中第3腹节的疣突特大,从腹面也能看到。
后胸背面有3对突起,第1—10腹节的亚背线及第5—7腹节气门上线上各有1对黑褐色的疣突。体表极其粗糙,淡褐色,有朽木状的线纹。
第2—4腹节的背线上有l条宽的暗色纵带。
第5腹节以后的背面色暗,各节的前、后缘有数个小黄纹。
第5—7腹节亚背线上有“八”字形的亮色纹。体长约37mm
生态学
幼虫共有五个龄期,成虫的发生期为春季 3 - 5月间,常见于树冠层上飞翔,喜访花吸蜜,并常聚集成群于溪畔吸水。
栖息在常绿阔叶林中。一年一世代,成蝶春季出现。成蝶飞翔速度优雅缓慢,会访花,雄蝶常到湿地吸水。
雄蝶常于树枝顶端作领域占有。幼虫主要取食樟科楠属植物。以蛹态度冬。[3]
寄主植物
主要为樟树、牛樟、台湾肉桂、土肉桂、大叶楠、红楠及香楠等。
在中国南方有不同的型
斑凤蝶基本型Chilasa clytia f. clytia (Linnaeus):翅面各翅室无黄白色条纹。
斑凤蝶异常型 Chilasa clytia f. disimilis (Linnaeus):翅面各翅室有黄白色条纹;
斑凤蝶异型Chilasa clytia f. dissimilima Evans:翅色更暗,翅面各翅室有较窄的白色条纹,后翅边缘的黄斑变小
参考文献
有关本种之描述主要引用滨野 (1987)、徐 (1999)、李和王 (1990、1997、2002) 所发表之文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