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括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括囊

來自 快資訊網 的圖片

括囊 出自於《易·坤》。1.結紮袋口。亦喻緘口 不言。 2.猶囊括。包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括囊 [1]

拼音 kuò náng

注音 ㄎㄨㄛˋ ㄎㄨㄛˋ ㄎㄨㄛˋ

釋義 結紮袋口

出處 《易·坤》

詞目

括囊

拼音

kuò náng

注音

ㄎㄨㄛˋ ㄎㄨㄛˋ ㄎㄨㄛˋ

引證解釋

1、結紮袋口。亦喻緘口不言。

《易·坤》:"括囊,無咎無譽。" 孔穎達 疏:"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知也。閉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

漢 王符 《潛夫論·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世說新語·言語》" 南郡 龐士元 聞 司馬德徽 在 潁川 " 南朝 梁 劉孝標 注引《司馬徽別傳》:"知 劉表 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談議時人。"

宋蘇轍《觀會通以行典禮論》:"至於《坤》之初,警之以履霜;其上,戒之以龍戰;其三,教之以無成;其四,填之以括囊。"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天下無道,君子括囊不信,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蕉葉》:"仆屢欲辨駁,因憚主括囊。"

2、猶囊括。包羅。

《後漢書·鄭玄傳論》:" 鄭玄 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

唐 劉知幾 《史通·二體》:"然《國語》之外,尚多亡逸,安得言其括囊靡遺者哉。"

清 薛福成 《論不勤遠略之誤》:"迨 元太祖 括囊 俄羅斯 ,席捲五 印度 ,餘威振於 歐羅巴 。"

其他解釋

子公和子家是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靈公手下兩位大臣。他們都是先君的兒子,鄭靈公的庶兄弟。

有一天,子家去見子公,只見子公搖動着食指,神秘兮兮地對他說:

"下次我如此,你就有好東西吃了。"

次日上朝,鄭靈公當眾宣布:楚人送來了一頭黿(時人視為高級珍稀美味),為慰勞群臣,他打算跟大家分享……話音未落,子公再次詭秘地向子家搖動起食指來,子家當場"撲哧"一聲,兩人相視而笑。靈公莫名其妙,事後問子家,子家據實以告。

等到鄭靈公邀群臣吃黿的那天,靈公吩咐分給每人一份,唯獨不給子公。子公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走到盛黿的鼎邊,硬是用手指伸進去嘗了一口,嘗完拔腿就走。鄭靈公大怒,揚言要殺他。

子公與子家一起商量對策,子公認為鄭靈公一定不會放過他們,他勸子家趁早動手,因為子家執掌兵權。

子家說:"就是家裡的牛老了,也不敢隨便殺啊。更何況國君呢?"

子公見子家猶豫不決,就反誣說就一切都是子家惹出來的禍,將來出了事子家逃不了干係,他必須承擔全部後果。子家一下子沒了主意,在子公的慫恿下殺了鄭靈公。

由於子公並未直接參預弒君,史書記載都只說子家弒君。鄭人也認為是子家殺了國君,對他痛恨有加。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子家卒,鄭人將子家開棺暴屍,並將他全家老小一起逐出鄭國。從此子家一族永遠消失在政壇。這件事見於《左傳》、《史記》等書。

子家本無弒君之心,鄭靈公也並未表示要殺他,但他卻被人言語所動,一時糊塗、沒有主見,不僅背負了全部罵名,連子孫後代都遭了殃。而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則是言語失當。在即位新君面前,倚老賣老,言行放肆,不當一也;國君問話,本當立即認錯,誠懇道歉,而非推卸責任,歸咎兄弟,不當二也;子公相問,當以理服之,使其收回惡念,而竟毫無原則,受人挾持,不當三也;胸無主見,冒天下之大不韙,成他人之所快,不當四也。可見言行不當,有時會引火燒身。至於鄭靈公本人之死,顯然也與他言行不當有關。他過於在意別人在言語上對自己的尊重,不能開誠布公地與下屬相待,心胸狹隘、斤斤計較,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災禍不幸發生在他身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禍從口出"、"守口如瓶"、"言多必失"、"聽其言,觀其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說法,這些想必都是前人從無數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用來說明謹言慎行的極端重要性。畢竟一個人說話時,人前人後,討厭與喜歡,讚賞與批評,都容易口耳相傳。是與非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界限,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分辨。同一句話,不同的人理解起來,往往得出有不同的結論。有時候自己一個不經意的牢騷傳到別人耳朵里,在對方大腦的加工下,再傳到別人耳里,表述出來的意思與你的真實意思可能相差千里。

《圍爐夜話》中有一段話說得精闢:

神傳於目,

而目則有胞,

閉之可以養神也;

禍出於口,

而口則有唇,

闔之可以防禍也。

閉目可以養神,閉口可以防禍。"閉起來"功效如此之大,有時我們偏要"張開"……

《周易》把人口比作袋口,說有時要像封住袋子一樣封住自己的口,不要說一句話;只有一言不發,才不會傷害到自己,雖然緘默勢必得不到讚美:"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周易·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