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罕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枹罕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黄河南部。东临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南连和政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北抵积石山县,东北一隅与永靖县隔刘家峡水库相望。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土地面积1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万亩,版图呈蝴蝶状。县境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485米。临夏县属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性的山地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5.9℃,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31毫米。[1]
秦朝
置枹罕县,属陇西郡,治在原罕羌侯邑(今临夏市双城)。
西汉
西汉初枹罕县仍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改属金城郡。枹罕县址东移至今新集镇古城村。
东汉
建武十二年(36),撤金城郡,枹罕县又改属陇西郡。三国属魏陇西郡。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废枹罕县,立枹罕护军。
西晋
永嘉年中(301-302),枹罕县属晋兴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分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均治枹罕。县治仍设于今临夏市新集镇古城村。
前秦
建元三年(367),枹罕属前秦凉州,为凉州治;建元七年(371),枹罕属河州兴晋郡,为州郡治。
西秦
太初二年(389)枹罕属乾归分设之北河州、为北河州治。
后秦
弘始二年(400),姚兴攻西秦取枹罕,属河州,州治枹罕,仍归乞伏氏统辖。
西秦
更始九年(409),乾归复夺地兴国。西秦炽磐永康元年(412)十月乞伏炽磐自谭郊迁都于枹罕。
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被夏攻灭,西秦亡,地归吐谷浑。枹罕县废。
北魏
太平真君六年(445),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撤镇复置河州。西魏复置枹罕县,属河州枹罕郡为州、郡治。北周如西魏制,枹罕县仍旧。
隋朝
开皇三年(583)废枹罕县入河州。大业三年(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城为郡治。
唐朝
武德元年(618),平李轨复置枹罕县,为河州治所。天宝元年(742),改河州为安乡郡,枹罕县属之。宝应元年(762)为吐蕃占领。
北宋
北宋初,吐蕃王族后裔角厮猡之孙木征据枹罕县和河州。熙宁六年(1073),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复置枹罕县,属熙河路。熙宁九年(1076)省枹罕县,县地属河州安乡县。
金朝
天会九年(1131),金取河州地。皇统二年(1142),州治枹罕城。贞元二年(1154)复置枹罕县为河州治。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枹罕县属临洮路。
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枹罕县属之。
元朝
至元六年(1269)省枹罕县,地属安乡县。明洪武四年(1371),置河州卫,属西安行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