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護國鄉地處雲南省隴川縣清平鄉邊,距縣78公里。該鄉現有6265人(2017)。該鄉以漢、景頗、傈僳族為主(是漢、景頗、傈僳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968人,傈僳族495人,景頗族1429人,其它族1011人。[1]
中文名稱: 護國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隴川縣
電話區號: 0692
地理位置: 雲南省隴川縣清平鄉邊
面 積: 157.18平方千米
人 口: 6265人(2017)
車牌代碼: 雲N
海 拔: 1860米
簡介
護國鄉隸屬隴川縣,地處清平鄉邊,距縣78公里。東鄰王子樹鄉,南鄰清平鄉,西鄰盈江縣,北鄰梁河縣。轄護國下寨、杉木籠、二官寨等3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265人(2017)。
全鄉國土面積157.18平方千米,海拔1860米,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700毫米,適合種植茶葉、水稻、麻竹、草果等農作物。全鄉耕地面積8903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167368.8畝。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 219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 1477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農村經濟
該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9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36萬元,占總收入的65.79%;畜牧業收入520萬元,占總收入的16.8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679頭,肉牛134頭,肉羊2241頭);林業收入 63萬元,占總收入的4.73%;第二、三產業收入34萬元,占總收入的2.16%;工資性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0.52%。農民人均純收入96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8人(占勞動力的2.44%),在省內務工260人,到省外務工98人。
資源環境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8903畝(其中:田4752畝,地4151畝),人均耕地1.6畝,主要種植茶葉、水稻、麻竹、草果等作物;擁有林地167368.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08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66畝,主要種植茶葉、水稻、麻竹、草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753.35畝,荒山荒地31205.75畝,其他面積1474畝。
人文地理
雲南景頗族包括4個主要支系:景頗、載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載瓦支系最大,其人日占景頗族人口的80%左右。景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景頗方言屬景頗語支,載瓦方言屬緬語支。景頗、載瓦兩種方言由於語言親屬比較疏遠,互相通話困難。原無文字,1895年,美國傳教土約翰遜夫婦在緬甸創造了一套以景頗語為基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景頗文。由於語言的相同,這套文字也流傳到我國景頗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我國語言工作者在原景頗文的基礎上對這套文字進行了改進,同時為說載瓦支語言的景頗族人民創製了一套拼音文字。現在兩套文字均推廣使用。
景頗族主要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人們相信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鬼魂,它們都能作祟於人,給人以禍福。一般群眾對鬼魂既崇敬又畏懼,在每年春播、秋收、冬藏之前及逢婚喪、生病、械鬥時。都要殺生祭鬼。近代,隨着基督教的傳人。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頗族的盛大傳統節日是"目腦縱歌"節。目腦縱歌是一種群眾性的歌舞活動,其中包括多種舞蹈形式,排列成陣,舞步有序,節奏鮮明。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一般進行4天。節日期間,景頗人民穿着盛裝,匯聚目腦縱歌場,圍着歌舞場中央繪有目腦舞蹈路線圖譜的"目腦示棟"。踏着鼓樂節奏盡情歡舞。目腦縱歌,原是敬祭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動,現成為盛大傳統節日。
傈僳族淵源於南遷的古氏羌人,與彝族同屬一個族源。其族名稱最早見於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稱"栗粟兩姓蠻"或"栗蠻"及"施蠻"、"順蠻",均屬"烏蠻",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瀾滄江兩岸等廣闊地帶;元明時多受麗江諸地納西族封建領主等的統治。16世紀中葉,因不堪納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戰爭的威脅,大批傈僳族在頭人括木必帕的率領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區遷徙。在17-19世紀,該族人在起義失敗後又曾多次遷徙,一部份進入緬甸;一些人遷到老摑、泰國等。直至清代遷徙還在繼續。在歷史進程中,傈僳族溶進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緣。
傈僳族節日眾多,規模較大的有"闊時節"、"新米節"、"刀杆節"、"火把節"、"收穫節"、"澡塘會"、"拉歌節"、"射弩會"等。
"闊時節",亦作"盍什節"。"闊時"是傈僳語音譯,"歲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過去多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日期,故各地沒有統一、確定的節期。一般多在公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舉行。1993年12月,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12月20至22日為闊時節,以便讓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慶佳節。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13.59萬元,占經濟總收入65.7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水稻、麻竹、草果、玉米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茶葉、水稻、麻竹、草果、玉米產業。
基礎設施
護國鄉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無路燈。全鄉有805戶通自來水,有211戶飲用井水,有49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5.77%)。有1381戶通電,有8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7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37%和77.5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938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813戶(分別占總數的67.92%和58.87%)。
護國鄉到縣道路為彈石路;進鄉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公里。全鄉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64輛,摩托車644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92.4畝,有效灌溉率為27.9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3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6畝。
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1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5戶;全鄉有3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5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4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文化教育
該鄉建有小學7所,校舍建築面積8550平方米,擁有教師42人,在校學生981人,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81人,其中小學生636人,中學生345人。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13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60.5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