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折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折扇

来自 编码查询 的图片

本名 折扇

国家 无

英语 Folding Fan

折扇是中国传统日用品。 [1]

简介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伞扇”、“掐扇”、“折迭扇”、“折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紧头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关于中国折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建康(今南京市),《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

历史发展

折扇,初名腰扇,滥觞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最爱。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已成为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

“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三国吴韦昭注说:“屏:屏风也,摄:形如今要扇。”也就是多面折叠的屏风,这样就已经很明白:要扇就是重叠着可以打开的的叠扇,它在中国汉朝就很普及了。

宋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说:《南齐书·刘祥传》中“司徒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遮日,”的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可见折叠扇在晋朝已经制造出来了。

《资治通鉴音注》:“(南齐高帝时)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并据《南齐书刘祥传》中有腰扇的记载,断定南朝已存在折扇了。

南北朝时期,南方士流出门常持此物以纳凉遮阴。腰扇在南朝齐以前已经出现。有两则史料可以为证。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扇如吴扇、要扇亦在。”晋张敞《东宫旧事》:“(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按文中的曹公即指曹操(155~220年)。“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这说明,汉末及魏晋时期,腰扇已在使用了。晋诗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就说:“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其次,折扇之名也并非自宋代始。《乐府诗集》辑有晋诗一组,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标题为《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其中《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曰:

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轻袖佛华妆,窈窕登高台。

诗里的叠扇,就是折扇,是折扇在晋代的一个名称。叠,除了有重叠的意思外,还有折、折叠的义项。《集韵帖韵》释日:“叠,屈也。”宋时折扇使用最广的名称是“折叠扇”,当可理解不过是早期名称“叠扇”的引申、演变罢了。即使在宋代,折扇仍有许多名称,并未统一。例如,《高丽图经》卷二十九称为“折扇”,《梦粱录》卷十三称为“折揲扇”,《癸辛杂识》称为“聚扇”,以及还有的称为“聚头扇”、“聚骨扇”等等。可见,折扇之名可以追溯到晋代。

公元11世纪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召根据唐末及五代时期流传下的《切韵》等一系列的韵书进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订成一本《广韵》。

在《宋本广韵·有韵》原文中是:“ 搊,扇别名。”并没有确指“搊 ”是哪种扇子。即使是折扇,也只能说明宋代有折扇,不能作为五代有折扇的证据。与方以智同时代的人陈贞慧则认为扇“抑亦团扇之折叠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写道:“……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已有之……《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呼?”即使搊扇是折扇的“萌芽”,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折扇。更何况,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确定搊扇既是折扇的萌芽。《汉语大字典》在“搊”字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汉语大词典》中“搊扇”词条下直接说“即折扇”。

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渐掌握制作扇子的技术,《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国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桧扇22把等珍贵的礼物。

《在园杂志》记载,中国古代所用之扇,要数纨扇历史最早。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

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则说,川扇“五代时此地已尝制之”,《中国风俗辞典》则认为“折扇”起源于五代时期。《扇子趣话》中写“唐宋时,刚刚产生的折扇制作还很粗糙,很难普及。”认为“到了五代时期有了折扇。”

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

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廷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在清代,折扇之用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

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和氲氤的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且扇业者都爱追赶时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画,还爱从《红楼梦》一类小说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统文人觉得有失雅驯,受到一些人的指斥。这已是清中叶的事。此外,《香祖笔记》还记载,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贽、蒋诚三人。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折扇生产国和出口国,销往许多国家,十分受欢迎。

起源

源于汉代说

冯跃利书心经折扇《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另一说“驸马”是轻抚、轻拍。《史记·吴王濞列传》:“因驸其背”。《三国·魏书·武帝纪》:“驸手欢笑”。

唐代人颜师古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自以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门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圆,即古之便面也。直到唐朝僧人依旧在使用。“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三国吴韦昭注说:“屏:屏风也,摄:形如今要扇。”也就是多面折叠的屏风,这样就已经很明白:要扇就是重叠着可以打开的的叠扇,它在中国汉朝就很普及了。

《后汉书·章帝纪》:“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仁风”也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剑有干将镆(左钅右耶)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天竺曲女城本纪》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初,胡彻王 学仁风于东土,忽一日,雷电大作,风雨交加,霞光漫天,恒河泛波。一金人乘大火球从天顶之星而降,持一折扇。以手抚王顶,曰:“善哉,抚尔犬首””遂归去,终不复还。 王得此折扇,以为至宝,置于香炉中熬制七七四九天,得魔芋荷叶粥,饮之,遂成大宝,登顶极乐。

扇子又有凉友之号。凉友 ,宋代陶谷《清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净君凉友,是指帚与扇明矣。”

源于东晋说

《扇子趣话》、《扇子的源与流》等书中认为扇子在东晋已经产生。其主要证据源于《晋书》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谢安取扇赠袁宏,袁宏答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由于后来折扇又有“仁风”的雅称,所以有人认为此处谢安所赠即为折扇。但是,这从文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处所赠为折扇。且魏晋时期,清淡之士盛行执麈(zhǔ)尾(一种扇子)谈玄论道。《二十二史札记》云:“六朝人清淡比用麈尾。”

源于南齐说

《蕉窗话扇》中写:“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此外,四库全书本《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十二月戊戌,以司空褚渊入朝,以腰扇鄣日。”下有胡三省作注:“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自此便不断有人以之为据将折扇定为南齐所有。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也是持用此说:“宋《通鉴》:‘褚渊入朝‘ 以腰扇障日。“胡三省注云:”腰扇’ 佩之于腰‘ 今谓之’折叠扇。’则隋唐时先有之矣。”这也是认为折扇在中国南齐时已有的原因。

王雪涛《画扇》一书写:“南齐时就有了折扇,而在折扇上进行书画创作始于南宋初期。”洛文《扇子昔谈》:“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但胡三省从“腰扇佩之于腰”,并判断“今谓之折叠扇”。其间没有举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所以胡三省的说法存疑。“腰扇”之名并非指其“佩之于腰”,而是言其形状中部较窄,两端宽阔,是一种中腰收缩的扇子。擅长考据的清代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条云:“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周一良非常赞同此观点,他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腰扇》写:“桂说是也。折叠之扇自北宋时始传入,南北朝时尚未有之。

方以智《通雅》三十三《器用门》、梁玉绳《瞥记》七皆引宋代著作,论证北宋始有折扇,举证详确。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为折扇‘其来久矣’,则非是。”清代姚范《援鹑堂笔记》中也指出胡三省说的腰扇,“亦是团扇,曲之可卷舒,与今日所谓聚头异”。

更何况,“腰扇”之名也并非始于南齐,东汉已见之,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论》:“周人墙置。”东汉高诱注:“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晋张敞《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竹二十,单竹扇二十。”“漆要扇”即漆饰的要扇。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形状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标志或装饰的作用,根本不是折扇。所以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对此批正道:“胡三省盖后世之物妄为附会耳。”

源于唐代说

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则说,川扇“五代时此地已尝制之”,《中国风俗辞典》则认为“折扇”起源于五代时期。《扇子趣话》中写“唐宋时,刚刚产生的折扇制作还很粗糙,很难普及。”认为“到了五代时期有了折扇”。

方以智的说法显然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说的“孙愐《韵》”实际上并不是唐代孙愐编的《唐韵》(《唐韵》至明已佚),而是宋代人编的《广韵》。

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召根据唐末及五代时期流传下的《切韵》等一系列的韵书进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订成一本《广韵》。

在《宋本广韵·有韵》原文中是:“搊,扇别名。”并没有确指“搊”是哪种扇子。即使是折扇,也只能说明宋代有折扇,不能作为五代有折扇的证据。与方以智同时代的人陈贞慧则认为扇“抑亦团扇之折叠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写道:“……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已有之……”

其次,《广韵·有韵》的原文是这样的:“搊,扇别名。”并没有所谓的“搊”即折扇一说。方氏在《通雅》卷三三《器用》中说:“《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测的口吻。方氏将“搊扇”连读,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搊扇是折扇的“萌芽”,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折扇。更何况,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确定搊扇既是折扇的萌芽。《汉语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其“搊扇”条释为“即折扇”,都以方以智的说法为根据,这是有问题的。即使搊是折扇,那也只能证明北宋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根据。

制作

相传制作折扇历史最久远的,是杭州的芳风馆。这家世代制售折扇为业,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内购置一处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园杂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时,曾经造访其家。座间询问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说,这叫“百骨扇”,传世已经数代了。数一数,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点儿不显得扇骨多而厚大。颜色古润苍细,的确是传世古物。听主人讲,这种扇,当时已经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来,效果也十分不佳。《白下琐言》记载,南京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当时制扇业多聚居通济门外。用杭连纸的扇面叫面,用京元纸的叫苏面,比较好。当时三山街绸缎廊一带,业扇者不下数十家。张氏庆云馆最为有名。这家制扇,楷磨光熟,纸料洁厚,很远地方的客商都赶来购买。只是价格较高,而且时样短小,要想求购旧时那些老粽竹、樱桃红、湘妃竹等类扇骨长而脚方的样式,多半寻觅不到了。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谈迁《枣林杂俎》中“川扇”条记载,明亡时,钱谦益曾将蜀扇赠送给清豫亲王多铎,可知蜀扇亦为当时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业者不多,只是川中荣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业者,产品销成、渝等处。

类别

根据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样。扇骨多而轻细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

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备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种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中间一层画着春宫画的,叫三面扇。

此外,根据制作式样各别,产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黄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阳扇等等。折扇的附属装饰品,是扇坠。有人认为,扇坠以蜜结迦南为第一,其次是宋做旧玉的小饰件,再次为虎斑贝(宝螺)、金丝,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于琥珀、蜜蜡之类扇坠,就是下品了。

选材

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保养

播报

使用

收藏者在展示自己的藏扇给同仁们欣赏时特别要注意,观摩者应自觉戴上干净手套,防止汗渍。禁忌吃东西时观摩,以防油渍污染,大声讲话,口水的污染。最忌观摩时抽烟;拿在手中端详时,忌脸部过分靠近藏品,以免口中,鼻中呼吸时的气对其影响。另观摩台上忌有茶水、饮料,一不小心,后悔莫及。这些禁忌也反映观摩者的修养、品行。手执成扇参加活动,最忌将藏品扇作为普通扇子使用,无所顾忌,使劲扇,乱扔乱放,这样易折,易损,易脏。

扇子的本身质地是纸、绢、竹、木、牙、角;而扇套、囊盒、册页也是纸、绢、棉等。就特别要注意温、湿度。这类质地的藏品,湿度低,干燥,阳光强就容易裂开。反之,温湿度高,霉菌容易滋生。另外虫蛀、鼠咬均是对扇子的自然破坏因素。所以一定要把扇子放入通风、防晒的地方。放入防蛀的樟木箱、柜最妙。特别忌用塑料袋,时间一长,“闷溃”到不可收拾。有经验者,一旦收到扇子,暂时无条件做囊盒或装裱,先用报纸包好。报纸既透气,油墨又防蛀,时间长,报纸发黄,提醒去检查、及时换新报纸,是最经济又有效的简易实用保护办法。每年秋高气爽,将藏扇检查一遍,凉凉风、透透气,既可玩赏,又利于扇子的保护。

收藏

折扇的收藏有成扇的收藏、扇骨的收藏和扇面的收藏。成扇的收藏主要有柄扇和折扇。柄扇收藏一般均做囊盒(又称锦盒,俗名“窝嵌”),按扇子的形状、大小设计与其相仿的,呈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的囊盒,内以硬嵌附之。而折扇成扇则以扇套为多。折扇扇骨的收藏,最好成组保存,十件一组做囊盒。长方形,内为硬嵌,呈扇形展开排列。而扇面的保存,均裱册页或扇页为好。集锦成一册,折扇面则以推蓬装,上下翻,向上开版。而团扇面则裱成蝴蝶装,左右能翻,向右开版。而单片则裱扇页,或双页为一合。一般扇面装裱均用挖镶法,扇面内窝,有利于扇面保护。

价值

从扇骨的材质来辨别 一般来说,竹类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为佳;木类中以鸡翅木、紫檀木、乌木为佳;其他还有以象牙、菠萝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制作的扇骨。不管是什么材料制的,有年份的扇骨,经过多年盛夏酷暑的手捏汗揩,其表面会产生一层浓郁光亮的包浆,呈现扇骨的旧气。如果在扇骨上有名家的精雕细刻,再配上名家的书画佳作,那么这把扇子就价值连城了。

从名家效应的角度来鉴别

书画扇的收藏是成扇收藏中的主流。当代书画扇中,只有名家书画扇才有收藏价值。在已逝的当代书画家中,陆俨少、黄宾虹、张大千、谢稚柳等大名家的成扇可以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价位很高。同时,像陈少梅、张大壮、张石园、吴琴木、江寒汀、唐云那样的中等名家,或像陈达、殷梓湘、简伯龙那样画风精细严整的小名家,其作品价格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特别是《工笔仕女》、《精细楼阁》和《大青绿山水》等题材的作品。

从题材的角度来分析

扇面书画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因扇子小又执于手中,宜于近观,一般来说,花鸟常胜于简单的花卉,较复杂山水加人物胜于疏略山水,设色多胜于水墨,金笺胜于纸本等。“物以稀为贵”,在以题材来鉴别时,还要看存世量,存世量少的作品升值前景更为广阔。

从扇面的材料来辨别收藏价值

扇面的材料包括宣纸、冷金纸、撒金纸、绫、绢等。在扇面书画创作中,许多名家喜用金笺纸来创作,金笺是一种书画用纸,佳者以真黄金屑铺撒纸面而成,铺满的称“泥金”,撒成散点的称“冷金”,其中“泥金”纸最为名贵。

名扇

金陵折扇

南京是中国长江流域的四大火炉城市之一,一到夏天,酷热难耐,惟有一扇在手方能消暑度夏,扇业由此也十分兴旺。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明初南京已是全国的制扇中心,厂家多集中于通济门外,颇具规模,分工也较明确,且有制造扇骨和扇面两个专门的行业。《同治上江两县志》就有“通济门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为折扇”的记载。折扇,是南京著名的传统地方产品之一,携带方便,既可扇风,又可遮阳,如在扇面绘画、题诗,还是一件艺术品。

明清时,每当科举大比之年,来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选购一些高档的折扇,待科考结束时带回,闲暇时在其上钤印题诗作画,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

因此,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各种质地、规格、档次的都有。金陵折扇早在明代时就闻名遐迩。有竹制折扇、绢宫扇和骨扇等。普通的以竹为扇骨,高档的以檀香、桃丝、乌木为扇骨。制骨有水磨和模雕两种。水磨之骨,滑润如玉,光可照人,裱扇之纸谓之苏面,行销激广。模雕者,能在两大骨面上,雕刻苏东坡赤壁赋全文,诚为精品,深受人们喜爱。既是驱暑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

真丝折扇

安徽是真丝扇发源地,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对真丝面料及印刷上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真丝扇用真丝绸缎面料制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于观赏收藏,也具有馈赠友人,之佳品。真丝扇的制作工艺复杂比纸张柔软,凌娟光滑,制作起来工艺要求极高,扇骨用头青天然高山楠竹制作,经过数次的打磨、刀工、平面处理等方式。面料处理先过浆下水,在烘烤阴干,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过浆风干,然后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绘工艺,然后搭面成型,总计70余道工艺流程,真丝扇是安徽传承的手工艺制作工艺保留,真正纯手工制作。真丝扇的外观漂亮,工艺制作考究精细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

荣昌折扇

荣昌折扇起源于清初,由两湖两广移民入川,折扇生产工艺技术遂随之传入荣昌。折扇生产自乾隆初发展迄今已有260余年,是与苏、杭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扇之一。

乾隆至道光时期,只有黄竹扇夹,扇心制成的硬青、皮底两大类,同治年间才新增穿叶串子一大类。光绪至民国时期,采用楠竹扇夹,扇心和棕竹扇夹等优质材料后又增加全楠、正棕两大类。建国后,在继承上述五大类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创制出全棕、香木、胶质、羽毛、绸面带尾舞蹈、绢扇六大类,已发展为十一大类,三百四十多个花色,可谓花色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远销印度、泰国、缅甸等十多个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光绪年间,单是县城中就有扇铺40多家,加工摊子户100余户,最高年产量400万把,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云南、贵州、陕西等省。从此,折扇成为荣昌颇负盛名的特产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荣昌各厂家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材料,生产各种工艺折扇、舞蹈绸扇、绢扇,书画工艺挂扇、旅游扇、广告扇等十多类品种,中、高档系列产品是:各式舞蹈绸扇、竹扇、金楠纸扇、竹节绸扇、雕刻绸扇、棕玉绸扇(含全棕)、壁挂宣纸装饰大扇、壁挂绸装饰大扇、壁挂雕刻装饰大扇(以上均含书画扇)等。其消费功能除具有折扇的普通功能外,还普遍用于广告载体、礼品赠送、纪念品发放、强身健体、文艺汇演、室内装饰、艺术收藏等消费领域。

折扇虽是日用小商品,但独具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折撒自如,携带方便的特点。荣昌折扇造型轻盈灵巧,线条外园内方,明快流畅;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工艺精湛,是实用与工艺相结合的日用佳品。由于品种齐全,花色繁多,高、中、低档产品均有,可谓男女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荣昌折扇的竞争力,各厂家通过合并、资产重组、技术改进,规模逐渐壮大。荣昌折扇厂家的数量已从几十家减少到十几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重庆市荣昌折扇厂、重庆荣昌华一扇厂,成为荣昌折扇的中流砥柱。

参考来源

  1. 折扇, 编码查询,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