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特瑙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耶利内克的剧本,从文体上很难下定义,作家在文体之间游刃,许多剧本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读,人物极少,大段的对白,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自说自话”,有的全剧就是一个人的独白。如果说一部分剧本,如《克拉拉·S》(ClaraS.,1982),《城堡戏剧》(B urgtheater,1985),《疾病,又名现代妇女》(K rankheit oder Moderne Frauen,1987),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有场景,场次,人物,对白,等等,那么,其他一些剧本则完全可以被视为“为舞台写的散文”。《云团·家乡》(W olken.Heim,1988),是将赫尔德林、克莱斯特、费希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语录和恐怖组织红色旅囚犯的书信糅为一体。《托特瑙山》(T otenauberg,1991)中的主人公——老年男人和中年女人,无疑就是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他们之间的对话正是作家本人对奥地利乃至欧洲的政治现实给予的回答。《死亡与少女》(D er Tod und dasM?dchenI-V)是作家在不同时期写的五个单独的作品,分别以几个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白雪公主、睡美人、罗莎蒙德、杰基。肯尼迪,美国女诗人普拉斯和德国女诗人巴赫曼),展示了这些由男性的视角创造出来的悲剧女性及其她们不可能由“王子”解救的命运。

剧中人物很少,几乎全是大段的独白或对白,似乎更适合阅读而不是上演。作家本人对自己的剧本也曾经说过:“台词是为剧场考虑的,但并不是为了一场舞台演出。人物们其实自己已经在充分表现。”她还说,“我并不追求有缺陷和弱点的被弄掉了棱角的人物,我追求的是论战和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木刻技术。我用斧子劈进去,为的是让那些我的人物进去的地方不再长出草来。”

作者简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女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曾获得不来梅文学奖(1996)、柏林戏剧奖(2002)和莱辛批评家奖(2004)等诸多奖项。 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望族。自幼学习音乐,早年攻读音乐、戏剧和艺术史,六十年代中期以诗歌写作走上文坛后,着力从事戏剧和小说创作,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耶利内克用德语、英语和法语创作了多部作品,体裁多样,从散文、诗歌、小说、剧作到影视脚本等,不拘一格。她的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小说《乐趣》和《遗孤》在德国一度成为畅销书。由于不少作品涉及女性话题,女性读者对她的著作情有独钟。她被认为是那个年代奥地利文学创作的领路人,并因在德文创作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海涅希博尔奖。 2004年耶利内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

内容预览

编辑推荐耶利内克代表着某种血淋淋的真实,而没有任何文学虚构能够比真实更能触及人的灵魂,虽然没有触及可能极为令人不快。阅读耶利内克,意味着超乎一般的勇气。——同济大学德语系胡春春副教授耶利内克的作品所批评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无论在西方国爱还是在东方国家都存在着。比如说社会的不公平,男女的不平等,男人对女人的暴力,等等……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她让我们更直接地看到了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主任菲嘉贝女士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部及反声部在作品中流淌着、互动着,并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陈腐的思想语言的荒诞和胁迫之力。——瑞典文学院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