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戟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戟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戟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στυραξ)",是草食性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

簡介

戟龍(jǐlong)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米,高度約1.86米,重量約6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它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它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它角龍類,生活方式群居,多與其他角龍類及植食恐龍共棲,以大群體方式遷徙,理論可從化石透露。主要生活於加拿大的艾伯塔和美國的蒙大拿,白堊紀末。戟龍性格溫順卻敢於和肉食恐龍對抗,甚至敢反擊霸王龍類。被戟龍的鼻角頂中將是致命傷,戟龍頸盾周圍的尖刺有效能夠保護頸部,而很多時候戟龍不用參戰,只需要晃晃滿頭的尖角就能嚇退多數進攻者。

戟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龍亞科的成員。戟龍已知有三個種:埃布爾達戟龍(S. albertensis)、卵圓戟龍(S. ovatus)、帕克氏戟龍(S. parksi),但最後一種常被認為是埃布爾達戟龍的異名。其它曾被列入戟龍的種已經改列為其它屬。


特點

戟龍的成年個體身長約5.5公尺,重達2.7噸左右。頭顱非常巨大,擁有大型鼻孔,原型標本鼻部上高大的角有50公分長,頭盾上有4到6個尖角,數量依物種而不同。頭盾上四個最長的角,每個幾乎跟鼻部的角一樣長,約50到55公分。戟龍頭盾的較低部分有較小的角,類似尖角龍頭盾上的小角,但較小。如同大部分角龍科恐龍,戟龍頭盾上有大型窩窗。嘴部前方是缺乏牙齒的喙(hui)狀嘴。戟龍眼睛上方有微小、未發展的眉角。

體型

戟龍的龐大體型類似犀牛的體型。戟龍的強壯肩膀用在在物種內的打鬥中。戟龍有相當短的尾巴。每個腳趾有蹄狀爪,由角質包覆。臀部有10節癒合的薦椎,數量超過其它恐龍。

姿勢

戟龍以及角龍科恐龍的四肢姿勢有過不同的假設,包括前肢直立於身體之下,或是前肢呈現往兩側伸展姿勢。最近的研究提出戟龍最有可能採取兩種說法中間的蹲伏姿勢。古生物學家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以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博物館的佩爾·克里斯坦森(Per Christiansen),基於角龍類的非兩側伸展式足跡,提出大型角龍類如戟龍能夠以大象的方式奔跑。

評價

戟龍與其它角龍類常在大眾讀物中以群居動物的形象出現。在埃布爾達省恐龍公園組發現了兩個戟龍的屍骨層。這些屍骨層由不同形式的河相沉積層所構成。 證據顯示這個環境當時是季節性乾旱或半乾旱環境,所以這些大量死亡的戟龍可能是非群居動物,而在乾旱時期聚集到水坑中。

戟龍的相關信息比它們的近親尖角龍還多,顯示戟龍在環境改變的時候取代了尖角龍。

齒列與食性

戟龍是草食性恐龍;因為它們的頭部高度,戟龍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然而,它們也可能用頭角、喙狀嘴、以及身體,撞倒較高的植物。 戟龍的顎部前端具有縱深、狹窄的喙狀嘴,被認為較適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

角龍科的牙齒排列成齒系(Tooth batteries)。在上方的較老牙齒被下方的年輕牙齒所取代;這個取代方式在動物的一生中不斷地進行。角龍科的齒系是用來切割,而鴨嘴龍科的齒系是用來磨碎。 有些科學家認為角龍科是以棕櫚科或蘇鐵為食, 而其它科學家則認為它們以蕨類為食。達德森則假設晚白堊紀的角龍類撞倒開花植物,並以它們的樹葉與樹枝為食。

角與頭盾

戟龍的大型鼻角與頭盾,是恐龍之中最特殊的面部裝飾物之一。自從首次被發現有角恐龍之後,它們的角與頭盾功能長久以來都是爭論的主題之一。

假設

在20世紀早期,古生物學家RichardSwann Lull提出一個假設,他認為角龍類的頭盾是用來提供顎部肌肉的附着點。 他稍後注意到戟龍頭盾上的尖刺,使它們看起來較為恐怖。 在1996年,達德森支持Lull的肌肉附着點理論,並製作了戟龍與開角龍頭盾的可能肌肉附着點圖示,但他並不贊同頭盾的窩孔充滿了顎部肌肉。 然而,C.A. Forster則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頭盾上有大型肌肉附着點。

造成的傷害

長久以來,角龍類恐龍被認為使用它們的角與頭盾來抵抗同時代的大型掠食者恐龍。角龍科頭顱骨上的凹洞與其它損傷,常被認為是打鬥所造成的傷害,然而一個2006年的研究則認為沒有證據可以顯示這些傷痕是因為打鬥而留下的,也沒有感染或復原的痕跡。而骨質流失、或不明的骨頭病理,被認為是這些凹洞與損傷的成因。

調節體溫

戟龍與其近親的大型頭盾也有可能有助於增加身體的表面積,以利調節體溫, 如同大象的耳朵。另一個類似的理論也認為劍龍的骨板具有體溫調節功能, 但這些理論並沒有考慮角龍科不同成員的頭盾,所擁有的不同變化性。

求偶展示物的理論

在1961年,Davitashvili首次提出這些頭盾是作為求偶展示物的理論,而這個理論獲得越來越多贊同。 不同種的有角恐龍,擁有不同形狀的裝飾物,這個證據支持了頭盾作為求偶或其它社會行為的視覺辨識物。此外,現代擁有角狀物或裝飾物的動物,也將它們作為視覺辨識物使用。[1]

參考文獻

  1. 戟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