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戚發軔 | |
---|---|
原文名 | Yammie Nam |
出生 |
1933年4月26日 遼寧省復縣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職業 | 教學科研工作者 |
信仰 | 共產主義 |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戚發軔
- 外文名稱: Faren qi
- 國 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祖 籍: 湖南衡東
- 出 生 地:遼寧省復縣
- 出生日期:1933年4月26日
- 職 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航空學院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 院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信仰:共產主義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復縣,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1],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2],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 ,博士生導師 。 1957年戚發軔從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先後擔任副院長、院長;1983年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 1992年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 ;2000年獲得第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 2015年參加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電視公開課《開講啦》 。 戚發軔主持了東方紅一號研製,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製,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主持神舟號飛船總體方案,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製過程中的重大
人物經歷
1933年4月26日,戚發軔出生於遼寧省復縣(今瓦房店市)。
1952年9月,進入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工藝專業學習。
1957年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研製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時任院長的錢學森親自給他們主講《導彈概論》,先後擔任一院一部工程組長、研究室副主任(至1967年11月)。
1958年,前蘇聯允許參加研究導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後因兩國關係惡化,蘇方藉口不接收現役軍人,拒絕入學,戚發軔等人便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但是不久,前蘇聯方面通知,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因為他是研究導彈總體技術的。
1967年12月,擔任七機部五院501部研究室主任(至1977年12月)。
1978年1月,擔任航天部五院529廠副廠長(至1978年12月)。
1979年1月,擔任航天部五院501部部副主任(至1983年2月)。
1983年3月,擔任航天工業總公司五院院長(至1995年6月)。
1992年,戚發軔卸下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總師後,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 。
1995年7月,擔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至2000年2月)。
2000年2月,擔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03年,作為參加四次神舟號無人飛船研製的傑出代表,獲得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同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 。
2015年,主持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7月,參加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的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導彈研製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發軔參與了中國第一枚仿製導彈"東風"一號的研製工作。由於中蘇關係繼續惡化,不久前蘇聯專家也全部撤出中國,並帶走了所有資料。當時首枚導彈"東風二號"已經在研製中,在備受打擊的同時,戚發軔等人清醒地意識到:靠別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可是中國自行設計的"東風二號"1962年發射時卻以失敗告終,兩年後,"東二"成功發射。同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兩彈結合成功。接下來的"東風四號"、"長征一號",戚發軔參加了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都成功發射。
1966年,因承擔"兩彈結合"任務而進入酒泉發射場的戚發軔,在戈壁荒原上一連奮戰了5個月,10月底,中國首枚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 衛星研製工作
戚發軔搞過導彈之後,又參與了中國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1968年,戚發軔的工作正式從火箭研製轉向衛星研製,並成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
1968年2月,專門負責衛星研製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他被當時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與另外17人一起經聶榮臻元帥親自批准調入研究院,成為自行研製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人們將他們稱之為"航天十八勇士" 。
戚發軔在主持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成功做出貢獻。在主持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並建立了衛星可靠性設計規範,為提高衛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時採用公用平台和模塊化設計原則和多項新技術,不僅使中國通信衛星上了一個新台階,並為後續衛星研製提供一個技術成熟的公用平台。
- 神州飛船研製
戚發軔在主持"神舟"號飛船時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總體方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 。
個人生活
戚發軔與妻子姜福玲結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妻子姜福玲爽快賢慧,在家裡家外操勞,讓戚發軔省了不少的心。新世紀之初,「神舟」二號飛船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1年1月10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的電視、報刊、廣播、網站一齊發布着這樣的新聞:「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對全面掌握和突破載人航天技術有着重要意義。為了造好這艘飛船,戚發軔承受了更多的壓力與情感上的煎熬。
以前,是家庭的支持,讓戚總開足馬力馳騁在通往太空的大道上。經常晚下班,經常不回家。
「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戚總常常這樣說。他為常常不能在家陪伴妻子、兒女而深感愧疚。好在爽快、賢慧的妻子老薑,對一生埋頭在航天事業里的丈夫已經「修煉」到了習慣加理解的境界。老薑的心愿就是戚總能有時間和她一起在家吃飯。
在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之前,老薑參加了由總師夫人們組成的「支前代表團」到了酒泉發射基地參觀,在那裡充分理解了丈夫工作的重要意義,也更能理解了身在前方的丈夫的艱辛。那一次,老薑動情地對戚發軔說:「我一定全力支持你早日將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自此,這個願望就成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 在戚發軔為第二次發射飛船進入發射場時,老伴姜福玲的肺癌已到了晚期。進場之前,他是白天忙任務,夜晚上醫院,哪頭也不能耽誤。這樣沒日沒夜地轉下來,一下子憔悴了許多。一邊是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一邊是親人流露的期待目光,自己同時還在受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折磨,戚總把所有的壓力與苦楚一同默默地承受下來。
就在第二艘「神舟」飛船發射成功後不久,相濡以沫的老伴終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生命。2001年3月6日,姜福玲過世 。失去了相隨相伴的愛人,戚總悲痛欲絕。
這以後,他化悲痛為力量,對工作更加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要求更高
「由於要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更多的工作,神舟七號航天員面臨的挑戰更大,對航天員的要求更高。」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原總設計師戚發軔在政協大會上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說,神舟七號將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3個航天員的分工是,一個航天員在艙內值班,其他兩個人參與工作。
「我們的工作規定是重大操作不能一個人辦,開艙門、關艙門等動作是兩個人合作完成,其中一個人出艙。」他說。
戚發軔委員介紹,航天員出艙做試驗,完成一些規定動作——比如修理有故障的航天器或組裝更大的航天器,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兩個航天器能夠交會對接。
「這邊的人能到那邊去,去了以後還能回來,並且能將試驗結果拿回。」他說,「此外還要考驗人能在太空生活一段時間,目的是為建立大規模空間站做技術準備。這對航天員和設備的能力是個考驗。」
戚發軔說,出艙活動將為載人航天建立更大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打下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出艙活動對中國整個載人航天發展來說是很重大的事情,是為完成最終載人航天目標而付出的努力。」
他說,神舟七號的發射關鍵是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發射窗口,窗口是兩個,理想的情況是發射和返回時是白天。「白天發射時可以見到太陽,太陽能電池也比較充裕,否則就要用蓄電池,而飛船自帶的能源有限。」
戚發軔說,載人航天工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目前工作進展順利,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飛天路上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之後,有專家又發現一個不安全因素:在進行大氣層外救生時,由於運載火箭燃料未用盡,而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又不夠,有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萬一爆炸,可能直接危及飛船與航天員的安全。為了避免這一事故的發生,就要增加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戚發軔立即組織科技人員對飛行程序、飛行軟件等進行修改,竭力阻止火箭與飛船在空中「接吻」。
幾年來,戚發軔和他的同事們為增強飛船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絞盡了腦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半點不敢懈怠。排除各種疑慮,使航天員有了更平安出征的保證。
令戚發軔深感欣慰的是,從1999年11月20日發射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至今,四艘無人飛船已相繼經受了太空的洗禮,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的跨越,航天員「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站在這個直入雲端的天梯前面,他已經為航天員準備好了這樣一句話:「年輕人,放心飛吧,你們一定能平安歸來!
技術突破
戚發軔介紹說,神舟七號在繼承神舟五號、六號一些技術的基礎上,採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到目前為止,這些關鍵技術經過地面的長期準備,都已實現了突破。經過總裝、測試、檢查後,就可以把產品運到酒泉發射場。
關鍵技術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一是氣閘艙。要在飛船上建立一個氣閘艙,人出去以後,不影響艙里環境的變化。二是航天服。「衣服的問題非常複雜。由於月球沒有空氣,就必須由環境來控制這個系統,保證衣服裡面的空氣跟地面的壓力、組成成分都一樣。天上的溫差比較大,太陽照到的時候,有100攝氏度,背面照不到的時候是負100多攝氏度;另外,太空有很強的輻照,所以衣服還要防輻照,非常複雜。衣服做好了,人穿着合不合適,穿着這個衣服能不能從門裡進出,能不能開關門,現在正在作實驗。」
世界水平
戚發軔說,這些年來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非常大。中國用比較短的時間、比較少的投資,在很短的時間裡面達到了現在的水平。「現在是什麼水平呢?就是世界目前正在運行的水平。」
「比如說中國的載人飛船,是目前所用的飛船中最好的,探月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的。但是必須承認,跟他們相比我們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中國的第一顆衛星是世界第五,載人航天是世界第三。我們的探月,從國家來講,可能是第五;從地區來講,可能是第四;從第一次發射就成功來講,可能是第二。所以說,現在我們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了。但是在一流裡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們是自己的。我們是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做成功的。」戚發軔說。
國家火箭
戚發軔介紹,到目前為止,要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任務,現有的嫦娥F火箭就可以滿足要求了。但是到第三步的時候,也就是探月進行到第二步的時候,現在運載火箭的能力就不夠了,就需要具有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探月的時候,因為要上月球,要求就更高了。如果沒有這個運載火箭,我們國家的載人第三步就不能實現,探月第二步也不能實現。從探月、載人以後的發展來看,中國需要一個具有較大運載能力的火箭。」
「我們國家的大火箭工程已經立項,正在做。」戚發軔最後說。
一切就緒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說,今年下半年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目前飛船、火箭、宇航服等設備都已經就緒,正在進行嚴格的地面檢查和考核。宇航員正在進行開關艙門、在艙外行走、工作等各種訓練。
解讀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用於載人發射的「神舟」號飛船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高科技成果。與世界先進的飛船相比,「神舟」號載人飛船有着諸多的中國特色。
中國自主研製的載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即「三艙一段」。飛船總長8.86米,總重779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載人飛船。戚發軔說,「神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留軌利用能力和返回艙可用空間大等特點。國外的載人飛船如原蘇聯的「東方」號飛船是單人單艙飛船,美國的「水星」號飛船是單人雙艙飛船,航天員只能半躺在座椅上,在狹小的空間裡完成按電鈕、拉手柄等操作動作。「神舟」飛船越過了單人飛船、雙人飛船階段,直接採用多艙組成,飛船內空間較大,航天員既可以非常舒服地在艙內工作,又可以離開座椅,通過艙門進入軌道艙內,進行各種科學試驗活動。
戚發軔介紹說,國外現有的飛船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艙返回地面,軌道艙則變成太空垃圾。「神舟」飛船具有留軌的能力,在航天員返回地面後,飛船軌道艙上的太陽翼提供的電能,可供飛船在太空中工作半年以上,繼續執行空間試驗任務,完成對天體和地面的觀測任務,就像一顆科技衛星一樣。
原蘇聯、美國的飛船在正式載人飛行前,都進行了數次搭載猴子、狗或猩猩等動物的試驗,用以檢驗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為什麼中國的無人飛船試驗,不讓動物先上太空?
戚發軔談了三個理由:一是動物的生理系統和人的有區別,測量的數據未必可靠;二是猴子等動物上了飛船,不會安分地坐在坐位上,容易闖禍;三是中國已經有了更先進的技術,可利用模擬人體的代謝裝置做試驗,提供人在太空中飛行的各種數據。另外,由於國外已有載人航天的經驗,表明人在太空中進行飛行是可行的。
戚發軔說,中國的載人飛船還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可實現人貨合運,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神舟」三號飛船就已完全具備了載人飛行能力。
社會任職
1983年01月至2000年12月 中國宇航學會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名譽理事(第四屆)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3年01月至2008年0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人物評價
戚發軔是中國航天領域的技術專家,親自參加了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工作,而且主持過東方紅二號、風雲二號、東方紅三號等6種衛星的研製,還親自組織了十餘次衛星發射任務。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製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