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是當代作家史鐵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描繪了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個風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小說以抒情散文的筆法,通過老知青對插隊生活的回憶,真實鮮活、自然貼切地描繪了革命根據地陝北黃土高原的風貌,為讀者展示了陝北人民的樸實、忠厚、積極樂觀的性格,以激發人們認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小說感情深厚,娓娓敘來,令人回味無窮。

內容簡介

「我」插隊的時候,在陝北小山村清平灣餵過兩年牛。和「我」一起攔牛的破老漢是綏德人,一肚子民歌,「我」和他趕牛上山,便聽他一路走一路唱《走西口》、《信天游》。破老漢心地極善,平時遇到那些串鄉糊口的吹鼓手和說書藝人,他「尤其給得多」。他干過那活,知道攬工人的難處。破老漢帶着小孫女留小兒過活。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漢在飼養場給牛添草,留小兒便沒完沒了問我北京的事。破老漢是見過世面的,他1937年入黨,跟着隊伍一直打到廣州。正是在那動亂歲月,破老漢因為捨不得給大夫送「十斤米或面」的禮,耽誤了兒子的病,痛悔莫及。因而,他雖然和一個寡婦相戀卻不結婚,怕對不起兒子留下的留小兒。後來,「我」回北京治病,鄉親們托同學捎來各種土產,還有留小兒包着玉米花的手絹包。最後,同學摸出一張十斤的陝西省通用糧票,那是破老漢特意用十斤好小米換的,他記得兒子的病是怎樣耽誤的。破老漢、留小兒,還有「我」鍾愛的紅犍牛、老黑牛,清平灣留給「我」無限眷戀。

創作背景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創作於作者結束知青生活回城十年之後的1982年,這是作者在病榻上創作出來的,史鐵生表示,「創作清平灣是因為病着,因為真心想念」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是一篇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作者以自己多思善感的心靈體察世事的艱辛、多舛以後,又努力以一種平和淡泊的心境來包容、化解。作者沒有突顯生活粗暴、戾氣的一面,而是着力開掘苦難中人性的可愛之處,展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從而使整個文本充溢着寧靜、和諧的藝術效果,始終流淌着脈脈的溫情,比如,小說的美好人性的樹立主要是通過對白(破)老漢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現的。破老漢是老一代農民的形象,他為新中國的建立出過力,他曾跟着隊伍一直打到廣州。

他從不倨傲,也從不抱怨,安心於飼養場攔牛、餵牛的貧苦生活,心中懷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希望,戀着後溝里的寡婦亮亮媽,同情流浪說書的瞎子,看不起「奸猾」的弟弟,「佩服老老實實的受苦人」。這個陝北老農粗獷、質樸、耿直、堅毅、慈祥、善良,在他面前,一切苦難都變得微不足道,都變得可以超脫。承襲着勤勞質樸的品德,白(破)老漢沒有過多的奢望和要求,心裡熬煎得受不住了,就放開嗓門唱一段。用當地人的話說「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破老漢就是這樣成天價瞎唱,這歌聲揭開了陝北農村一個普通農民金子般的心靈,破老漢粗獷中見深情,堅毅中見詼諧,仍覺耳邊迴蕩着破老漢唱出的民歌,那調兒是深沉的、厚重的,有一份悲哀也有一份雄渾。那裡的土地和那裡的人民,就像小說里寫到的老黑牛一樣,為了讓臥在身下熟睡的小牛犢睡得更香甜,在勞累了一天之後,仍然掙扎着喘着粗氣站立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