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帝有個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本書故事以一個城市的兇殺案為背景,用幾近紀實的敘事手法將這個城市的市長、教授、商人、記者、農民、兇手和各色男女拉到讀者的面前,並抽絲剝繭般將他們的外裝和面具剝離,一寸一寸地逼近這些人愛恨情仇的心理成因:內在恐懼。為了拯救和自救,小說的主人公們採取了說出心中的真相,與社會和他人達成了和解、寬恕和原諒,從而擺脫了心中的不安、焦慮和恐懼的種種心理負擔,使生命從灰暗扭曲中矯正過來,呈現出和諧平安的健康狀態。由於小說在人性扭曲的成因和性格形成的多緯度的描寫中,細膩準確而又冷峻嚴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社群,以及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因而本書具備好讀又耐讀的品質。 無疑,本書的主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意義非凡。 我們無法避免在成長、成功和親情、愛情中犯錯,落下一塊不容別人點戳的「心病」。久而久之,「心病」變成恐懼的根源,影響着命運、性格、健康和真誠。 本書的主人公們採取了說出「真相」的方法,以求心理平安和社會和諧。但是,是否得到原諒和寬恕卻成了作家拋向讀者和傳統文化的懸念…… 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樟坂的城市。這個城市的最大特點就是和這個國家的其他城市一個樣。也許這會被指責為不負責任的說法,但卻是事實。抵達樟坂的時候正值初夏,從火車站走出來一眼見到這個城市的時候,竟有一種故地重遊的感覺:和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城市一樣,你首先會看到大量由白色瓷磚粘貼外牆的建築物,它們都是呈現一種盒子的形狀,毫無章法地堆砌在一起,仿佛一個醉徒隨手碼放的積木。火車站外面無一例外是大量的三輪摩托車,這種被稱為摩的的簡易交通工具,蝗蟲一樣亂竄,發出隆隆的聲音。使人很難想象周邊的居民如何入眠。在樟坂個人隱私得不到尊重,但也不會引致太大的爭議,因為這裡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即有關生存權大於其他一切權利的觀點。嚴重的噪聲理所當然地被劃人生存權的合理代價的範圍——這可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還有更重大的問題,比如在樟坂的成功廣場是不允許人們長時間逗留的,據說這會影響其他人的逗留,如果發現同一個人在一天內三次進入廣場,或者連續在廣場滯留半天以上,則有可能視為可疑的人,被維持治安的警察勸離,這是被稱為「柔性驅離」的作業。據說是為了行人的安全。這項規定雖然有諸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但它一直在樟坂實行
作者簡介
北村,本名康洪, 1965年9月16日生於中國福建省長汀縣,基督教教徒。北村的小說創作是從先鋒小說開始,是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有名作家。 1981年1985年:就讀廈門大學中文系,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1985年8月從廈門大學畢業,任職福建省文聯《福建文學》編輯。 1986年:小說處女作《黑馬群》發表。《作品與爭鳴》選載,作品因寫法新穎產生爭鳴。 1987年:小說《諧振》刊於《人民文學》12月合刊號,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秩序井然的生活是如何推動,產生廣泛影響。 從1988年開始,發表《逃亡者說》等一糸列者說系列小說,計有:1990年:《劫持者說》,1991年:《披甲者說》,1991年:《陳守存冗長的一天》,《歸鄉者說》1992年:《聒噪者說》。這個系列的小說使北村躋身於中國先鋒小說家的行列,被譽為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受到批評界廣泛關注。 1992年北村個人創作轉型,從先鋒小說創作轉向關注人的靈魂、人性和終極價值的探索,發表了第二糸列的小說高潮,計有:199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施洗的河》、《武則天》,小說《瑪卓的愛情》、《孫權的故事》、《水土不服》、《最後的藝術家》、《傷逝》等。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以神性寫作 …
內容預覽
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樟坂的城市,這個城市的最大特點就是和這個國家的其他城市一個樣。也許這會被指責為不負責任的說法,卻是事實。抵達樟坂的時候正值初夏,從火車站走出來一眼見到這個城市的時候,竟有一種故地重遊的感覺:和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城市一樣,你首先會看到大量由白色瓷磚粘貼外牆的建築物,它們都是呈現一種盒子的形狀,毫無章法地堆砌在一起,仿佛一個醉徒隨手碼放的積木。火車站外面無一例外是大量的三輪摩托車,這種被稱為摩的的簡易交通工具,蝗蟲一樣亂竄,發出隆隆的聲音。使人很難想象周邊的居民如何入眠。在樟坂個人隱私得不到尊重,但也不會引致太大的爭議,因為這裡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即有關生存權大於其它一切權利的觀點。嚴重的噪聲理所當然地被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