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都古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成都古城牆建於明初,在宋、元城基礎上築成,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城垣建築。明末,戰亂頻繁,城牆多被破壞。時至康熙年間,由四川巡撫在明城廢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費巨資重修,所建城牆周圍長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個,八角樓4個,炮樓4個,城牆高5丈。城牆四周分別建有4個門,門外建有方形瓮城,並遍種芙蓉,間植桃柳。

據《成都城防古蹟考》記載:「原來之東、南、西、北四門,皆有月城。因其地城牆城門皆雙層,形如半月,民國時陸續拆除,闢為街道。至抗日期間為避空襲計,四面城牆增開缺口甚多,茲不備舉。今日唯北較場口軍區後,尚有舊軍校修之城門洞便道,為舊城磚所砌,是僅存之城磚及城垣之樣品。」[1]

歷史沿革

《華陽新志》稱成都古城牆「樓觀壯麗,城郭完固」,「冠於西南」,「不亞於京師」。但歲月滄桑,而今成都市遺存的古城牆只有北較場、中同仁路、成都制約廠一廠、西較場、濱江東路北側等處了,總長度不足千米。其中,尤以北較場的古城牆保護較完好,長度最長,規模最大。 成都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築城,至公元1949年,歷時2059年。

成都城牆建於明代初年,在宋、元成都城基礎上築成,它是我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城垣建築。明末,戰亂頻繁,城牆多被破壞。清康熙、雍正年間加以修葺

乾隆四十八年(1783)花費巨資重修,所建城牆周圍長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個,八角樓4個,炮樓4個,城牆高5丈。城牆四周分別建有4個門。

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記載:成都城牆「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計四千一十四丈,東西相距九里三分,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敵樓四,堆房十一,門四」。此城較乾隆重修的城二十二里八分略小。清城城門四:東曰迎暉,南曰江橋,西曰清遠,北曰大安。門外建有方形瓮城,並遍種芙蓉,間植桃柳。而這就是「蓉城」的來歷。。《華陽新志》稱:成都城牆「樓觀壯麗」「冠於西南」、「不亞於京師」。

成都人春日愛登城牆,發思古之情幽。從城牆上放眼望去,滿眼的青磚瓦房、四合院、吊腳樓,鋪石板的老街上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古剎鐘聲傳來,成都城平添一種古老的遺韻。

古城牆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殘垣斷壁,但城牆不被人加以保護,不斷被人取土、撬磚、開荒種地、堆垃圾,搭建破爛席棚,特別是在文革時被大量挖土打戰備磚,成都的城牆終於被夷為平地。今天只有一小段城牆還在,還是用殘磚廢土重修的,算是對那麼一道古城牆的見證。有人戲稱:載譽幾千年的成都而今只剩下一段牆(北較場的老城牆),一間房(杜甫草堂),一座廟(武侯祠),一堆墳(王建墓),一口井(薛濤井)。

北較場古城牆

北較場古城牆與其它幾處殘存的古城牆一樣,都屬明清時期的建築。據歷史記載,成都唐宋以前的古城牆,由於年代久遠和歷代戰爭,已不復存在,偶爾在施工中發現地下遺蹟。明清時期,為了加強防衛,進行了大規模築城。但明朝末年,戰亂頻仍,成都城幾乎夷為廢城荒野,城牆多被毀壞。清康熙、雍正年間曾加以修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政府花費巨資對成都城進行了整修。

當時重修的成都城牆,「高二丈九尺四寸,寬五丈五尺,厚一丈八尺,上置垛口八千一百二十二個,八角樓四個,炮樓四個,城樓頂高五丈,分四門,門外建有方形瓮城,周長二十二厘八分,東西距九里三分,南北距七里七分(舊制一百八十丈為一里)」。明清古城牆不少在歲月流逝中垮塌,但主要在建國初期、一九五八年和「文革」三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大躍進」前拆毀了成都「大城」,「文革」中拆毀了皇城。現存的幾處古城牆是在歷史的多次劫難中遺留下來的,實屬十分珍貴,從中可以窺見成都城的歷史風貌和形制,也為研究明清時期城防建設和與各朝代城牆的比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現北較場古城牆剩下兩段:一段在西面,長300餘米,高約 9米,保存下來的牆體為黃土築成。據附近居住的一位老者說,牆的外層包磚在1958年被拆去修西北橋去了。土牆上長滿雜樹,遠望像一山丘叢林。牆西為飲馬河,是古代的護城河。東城根街北延線修通後,這段古城牆正在作保護處理,外城砌上了從東門一帶運來的清磚。

據施工單位說,準備砌築12米高,並修復城垛、射孔、敵樓等,以展現古代城牆的風貌。屆時,這裡將成為王爺橋旁的古蹟風景點。另一段在北較場子后街中段,,長30餘米,高約8米,且有一城門洞。我曾於1986年初開始,在城門洞側居住了十多年。該段城牆外層包磚保護較好,城牆外側建有垛口25個,內側為水泥欄杆。城門洞為三層磚石拱券,下部為紅砂條石,洞門外側高約5米,內側高約6米,寬約5米,深約12米,兩扇厚約10厘米的楠木大門保護完好。

據有關資料記載,該城門洞是1938年國民黨中央軍校(前身為黃埔軍校)成都分校駐北較場時,為了防日本飛機空襲,便於向城外的府河疏散而專門開的,並取名「存正門」。現城門洞上還存刻字的匾石,但字跡已風化。當時還在門外護城河上建石拱橋一座,以教育長張治中(字文白)之字命名「文白橋」。現橋已不存。據在北較場長期工作的人回憶,原城門洞東西兩側的的城牆是在七十年代初為修辦公樓和其它房舍拆去的,保存的城門洞城牆兩側斷面用拆下的舊磚進行了包砌,保持了古城城牆的原貌。1985年7月,該段古城牆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碑石立在城牆之上。

老成都西城牆

在成都金牛區的實業街與下同仁街路口,有一段老城牆和一個防空洞,曾被納入拆遷改造範圍,後暫停施工。這段老城牆和防空洞被圈在隔離牆板之內,一旁堆放着大塊紅褐色的條石。長約40米、高約10米的老城牆中,防空洞的入口清晰可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老城牆建造於清代,防空洞則是近代的產物。考古人員曾在此勘查,但由於修建防空洞時對城牆的破壞十分嚴重,現場沒有突出的考古發現。

據了解,此處的防空洞是成都現存的歷史最久的防空洞,建於上世紀30年代,由當時的四川省防空指揮部建造。防空洞面積約170平方米,可容納約100人。新中國成立後,該防空洞被廢棄,原成都水錶廠將其作為存放汽油和煤油的倉庫。該廠搬至高新區後,該片區納入拆遷改造範圍。[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