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人的罪有兩種,一種是行為的,就是犯的罪行,另一種是心裡犯的罪,你雖然沒有做出來,但你想做,你在心裡已經做了,這叫罪性。不一定要犯出罪行來,但每一個人都有罪性。
這是一部被作家余傑稱為「驚心動魄之至」的小說。它讀來另人窒息的原因在於,本書的作者不是運用所謂想象力,而是用良心呼求真實,通過紀錄片式的風格,描述了主人公李百義從農村逃往城市追求新生活,遭受不公正被迫盜竊、殺人、逃亡和懺悔的殘酷遭遇,第一次用小說的方式公開揭示了我們面臨的社會的真實處境。
小說通過李百義遠走西部的自我懺悔和精神拷問,探索現代中國人的罪和愛。李百義的經歷,構成了當代中國重大事件和弱勢人群苦難的編年史,也記錄了中國人對靈魂深處罪感的自覺、追求愛和公正的烙印。小說故事跌宕、感人至深,或可稱之為中國弱勢人群生活實錄的小說版。是中國文學界罕有的直面黑暗,追求光明的優秀之作。
此次北村推出的新作將「指正」的箭頭轉向了時代的「惡」與「罪」,用文學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在當今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人群中可能發生的再真實不過的故事。主人公是貧困的農家子弟,在被迫闖入城市謀生的過程中歷盡苦難與挫折,在城市暗藏的罪惡淵藪中沉浮抗爭。面對巨大的悲傷、巨大的絕望,主人公憤怒了,用自己的罪來洗涮別人的罪。在經歷罪惡、參與罪惡、摒棄罪惡後,他最後的選擇是通過愛獲得救贖。
作者簡介
北村,本名康洪, 1965年9月16日生於中國福建省長汀縣,基督教教徒。北村的小說創作是從先鋒小說開始,是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有名作家。 1981年1985年:就讀廈門大學中文系,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1985年8月從廈門大學畢業,任職福建省文聯《福建文學》編輯。 1986年:小說處女作《黑馬群》發表。《作品與爭鳴》選載,作品因寫法新穎產生爭鳴。 1987年:小說《諧振》刊於《人民文學》12月合刊號,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秩序井然的生活是如何推動,產生廣泛影響。 從1988年開始,發表《逃亡者說》等一糸列者說系列小說,計有:1990年:《劫持者說》,1991年:《披甲者說》,1991年:《陳守存冗長的一天》,《歸鄉者說》1992年:《聒噪者說》。這個系列的小說使北村躋身於中國先鋒小說家的行列,被譽為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受到批評界廣泛關注。 1992年北村個人創作轉型,從先鋒小說創作轉向關注人的靈魂、人性和終極價值的探索,發表了第二糸列的小說高潮,計有:199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施洗的河》、《武則天》,小說《瑪卓的愛情》、《孫權的故事》、《水土不服》、《最後的藝術家》、《傷逝》等。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以神性寫作
內容預覽
早上八點,黃城縣副縣長陳佐松準時上班。他推開窗戶,堆積在小城上空的黑雲陰鬱不散,仿佛一隻巨大的墨魚在持續而緩慢地噴發黑色之物。這就是黃城的特色,天氣不好,這是眾多來過黃城的人說的,然而他們又無法做出更多的指責,這種積壓的烏雲持續不散,但也不會馬上聚集成雨,所以你抓不到證據。那種類似霧一樣的東西在小城上空飄來盪去,你若認定它是霧,空氣中又缺乏應有的濕度,多數人明顯地感到了乾燥的空氣對喉嚨的傷害,必須不停地喝水。眼下陳佐松就是這樣,他灌下一大杯昨天下班前留下的冷開水(據說這對身體很有好處),一股涼意立即從他的身體各處四散,好像他的士兵奉命迅速地到達指定位置。 陳佐松的書架上擺着一張他和李百義的合影。照片中的那個人是他的密友,也是他煩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