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嘉兴(熊伟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感受嘉兴》是中国当代作家熊伟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感受嘉兴
走读嘉兴是一次十分惬意的享受。
长三角中心,沪杭两地中央,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一路走来,读到的是——南湖红船沐烟雨,桐乡白菊正芬芳;西塘长廊盈古风,乌镇水道枕江南;海宁潮涌天下无,平湖夜色璀璨现;更喜秦电敢为先,文人荟萃留华章。厚重的历史文化、雅致的水乡风光和浓郁的现代气息,萦绕着我,迷醉着我。
走过嘉兴,收获几许?时光荏苒,秋去冬来。坐在电脑前,我脑海里快速搜寻那段难忘的记忆,半晌,才从键盘上敲出五个字:
——依然是宁静。
“宁静”这词过去大家很熟悉,现在似乎有点陌生了。君不见,林立的楼群厂房掩盖了沉寂的沃野和荒滩,日渐增多的机声、车声、鞭炮声,把大自然的宁静驱赶出人们的感觉中。历史长河里,大潮和潜流总是并行的。在繁华的惊涛拍岸之时,漾起的喧嚣和躁动,也让人的心潮不再风平浪静。沉浮沧海,总想寻觅一方精神家园的“静”土歇息。当怀旧的题材话语成为一种时髦,弥漫成许多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时,宁静也就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挚爱和怀想。
于是,嘉兴的宁静便有了雅的境界、美的极致;人文精神上的传承,发展进步中的和谐。
在西塘,晨霭轻雾氤氲小河,瓦屋垂柳倒影如画。我立在石桥上向两岸望去,见窈窕的村姑石阶边浣衣,矍铄的老翁执帚扫路,小学生结伴从身边雀跃而过,桥头的货郎一袭古装卖着他的家乡豆腐。一切那么自然不显嘈杂,倒是游人的感慨叫喊声惊扰了这里静谧的气氛。在乌镇西栅,静静的街巷,孤寂的古塔,如旧的板壁屋里透出华丽,古码头、古邮局、古药栈诉说着名镇的历史传奇。偶尔一只游船从夕阳尽染的水道悠然驶来,众人赶紧举起相机,把这静中有动的场景定格。古镇刚刚修葺缺少人气,似乎有点遗憾。可当你在静景中端详着、想象着、憧憬着……你会感受到宁静中有悉心的品味,悟性的思考。人与景的对话,往往是在静思状态下,才能真正有所得。
卷江倒海须臾至,江潮人潮两相涌。站在观潮公园台阶上,目睹“天下奇观”海宁潮静静地从天边涌来,直至身边,才听到拍岸的巨响。我心中油然萌生一种比喻:嘉兴的宁静似海潮,是种大宁静,内蕴是气势浩大而汹涌澎湃。
一只普通的粽子,在历经百年风雨之后,还能魅力四射充满活力,形成享誉全国的大产业。在五芳斋接待大厅,一排身着蓝底白花服装的姑娘正在进行包裹粽子表演,其中一位更显动作敏捷,卷粽叶、舀米、折合、绑线,三折两转,就裹好了,她就是裹粽子速度吉尼斯纪录冠军。面对众多目光和镜头,她处闹不惊,表情平和,低头干自己的拿手活。她需要讲自己如何潜心操练技能吗?她需要说个人的理想事业追求吗?从她脸上文静地一笑,你就能诠释手动与心静的辩证法。
还有,一张皮革、一撮羊毛、一泓海湾,在这里都大有作为,能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唱响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将建起在世界建桥史上也叹为观止的跨海大桥……每临大业有静气。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业,创自己的佳绩,这就是他们成功的要诀。这不是大宁静又是什么?
徜徉在小桥流水人家,流连于名园老宅长廊,一个个名人大师的名字映入眼帘:茅盾、王国维、徐志摩、钱君匋、李叔同、丰子恺、金庸……我从王国维那逼仄的小楼梯,上到他的书房兼卧室,一摞摞的线装书,磨得发亮的木椅,透过瓦楞看窗外的桂花树,想象这位新史学的开山之祖就在这片宁静的氛围下,身穿中国式马褂,写出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我走进茅盾纪念堂,拿起耳机,听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深情地呼唤。我仿佛看到他冒着天上下的索索冻雨,腊尾岁尽,走在有花花绿绿铺面的老街,静观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写出了《林家铺子》这样的名篇。创作来自心灵,宁静贵藏心中。宁静才能漾出书香,才有典雅和人文。静以修身,静能促思。幽静的环境、平静的心境、加上冷静的思索成就了他们,成为嘉兴一方亮丽的历史天空。
宁静致远。何以能静?淡泊明志才能心静;这远有多远?人生有多少追求,这远就有多远。
感受嘉兴宁静的高潮是在平湖。秋风轻拂的夜晚,平湖的广场真美,绿草茵茵,霓虹闪烁;多彩的喷泉舞起来,弥漫出迷蒙的雨雾;三色聚光灯光柱交织掠过天空,和装点塔、桥、岸的灯光相辉映,在宽阔的湖面上投下炫目的光彩。我们就在这宁静的美景中,尽情地欣赏、拍照、叙谈,不知不觉竟忘了归程……
原来宁静是能装饰美丽,是可以用来享受的。[1]
作者简介
熊伟明,男,在江西日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