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爱利克·埃里克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平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1902年出生于德国,父母是丹麦人但生父在埃里克森出生之前就放弃了家庭,三年后,他的妈妈就嫁给了一名儿科医生,西塞多‧洪柏格。[1]埃里克森小时候从亲戚和邻居口中发现原来继父并不是亲生父亲,对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基于埃里克森是养子的身份,所以跟继父并不亲近,不但会感到孤独,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惑。另外,因为埃里克森拥有蓝眼、金发等典型的北欧人外型,而父母是黑发犹太人,当他从丹麦移居到德国时,埃里克森就常被同学排斥。这些经历令埃里克森常常思考“我是谁?”和“我属于何处?”等问题。[2]

从高中毕业以后,埃里克森就花了6-7年的时间到处流浪,一度违背继父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决定追求艺术。[3]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并没有艺术的天份,故此放弃了艺术之路。破碎了梦想让埃里克森变得非常脆弱、混乱。在他处于自我认定危机的时候,一位好友介绍他到佛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伊德创办的学校,维也纳海兹(Hietzing),里当艺术老师。埃里克森就有机会跟哈特曼(Heinz Hartmann)、阿齐洪(August Aichhorn)等重量级的心理学大师学习,开始透过心理话剧和绘画来分析儿童的内在情绪。[4]

因为生父之谜影响埃里克森甚深,他移民到美国以后就把自己的姓名从爱利克·汉堡格(Erik Homburger)改为“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H.”是继父的姓氏,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son”意思是把自己成为自己的爸爸,开始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5]

在1950年,埃里克森以自己最关心的主题“自我认定”编写了第一本书《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提出了他最有名的八阶段理论,以回答他从小就面对的困惑。[6]这本书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也详尽地讲解自我的功能,创立了“自我心理学”。[7] 1960年开始,埃里克森就到了哈佛大学任教,深受学生欢迎。[8]

八阶段理论

八阶段理论主张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面对的危机,若能成功度过和解决危机,人生并可以朝著下一个阶段继续开展,否则,他则会有负面的影响,直至成功解决危机为止。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生命周期就是要寻找、确认并完成自我的发展过程。[9]

1. 婴儿期:信任/不信任

2. 幼儿期:自主/羞怯怀疑

3. 学龄前儿童期:主动积极/内疚

4. 学龄儿童期:勤勉/自卑

5. 青少年期:认定/角色混淆

6. 成年早期:亲密/疏离

7. 成年中期:传承/停滞

8. 成年晚期:自我整合/绝望

相关视频

Interview with Erik Erikson: June 1964
8 Stages of Development by Erik Erikson
人的一生 (心理发展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