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安石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縣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應用。建國後,惠安石雕工藝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惠安石雕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純粹的中國藝術傳統,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續性,至今未被西方外來文化所異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Ⅶ-36。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惠安石雕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福建省惠安縣

遺產編號; Ⅶ-36

歷史淵源

追溯歷史,惠安雕藝來源於"青山王"張悃(五代閩將),率兵駐紮青山(惠安縣城東三十華里),鎮守邊陲,其部下(大多數從中原帶來),把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包括石雕帶來並不斷發展壯大。史料記載,張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帶傳授石雕特藝,後來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斷擴大傳授的範圍。

惠安石雕的技藝一傳入就有相當高的水平。現存惠安境內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節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馬、羊等園雕和蓮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陽橋遺存的石將軍、橋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題詞沉雕,無論採石、石雕都說明其時的技術水平很高,而洛陽橋修建的領導者蔡襄其母親為惠安人盧氏。洛陽橋是距青山十五華里的一座由石條疊成橋墩用海礪作固定物長達3華里的跨海大橋,橋面有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條放在船上,漲潮時使得橋墩固定,待退潮時;船體下降,石條放置於二橋墩中,作為橋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內開採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參加。就是泉州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開採運去的,其眾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產品更多。興建於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標誌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展的時期。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僑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發展。從甲午戰爭後,台灣島內大興建築之風。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灣參加石雕加工生產,並有不少人在台安居。張悃部下,帶來的石雕技藝,成為閩台關係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後,惠安石雕工藝獲得了新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的集美鰲園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8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台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傾注了惠安石雕藝人的心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第一屆雕刻藝術節在惠安舉辦後,惠安石雕注入了強烈的現代藝術新觀念、新標準、新創意、新視點。惠安石雕成長壯大成為惠安縣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僅2003年,惠安縣雕刻產業實現產值80億元,出口創匯50億元,並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雕藝之鄉"的稱號。

文化特徵

宗教色彩

在最早期,惠安石雕的根本宗旨主要是宗教功能,它本身就有着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具體體現在宮觀寺廟的設計、雕刻和安裝,特別是寺院內的塔、亭、柱、欄等的紋飾雕刻,對於神佛的雕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風格

惠安石雕在藝術風格上獨樹一幟,不可替代,有着形神兼備的特質,在造型上體現出讓人驚嘆的氣勢和動感,特別是很多擺件,其動態美和神態美讓人嘆為觀止,藝術特徵十分顯著,更加突出纖巧、流麗、繁縟、精細、神奇,在細節方面十分生動、形象,富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手法

現代惠安石雕創作手法十分複雜,有着多種表現方法,圓、浮、透、線、沉、影等多種雕法並存,大者雄偉壯觀,小者精微細巧,特別是筆者擅長的木化石擺件設計,創作題材廣泛,人物、動物、故事、場景,或情景交融,或針砭時弊,體現了"自然與理性結合之美"。除了單純的藝術享受,作品還體現出了人文關懷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工藝流程

材料

惠安石雕使用的石材主要為花崗岩。花崗岩化學性質穩定,耐腐蝕,歷千年而不腐、不蛀、不變。結晶顆粒比較均勻,石質堅硬,能製成各種精美的藝術品。最優質的石料稱"峰白"。產自本地的有玉昌湖青、峰白、筆山白、古山白、泉州白等,還有福建省的連江青、南平青、九龍壁玉石和省外的山西黑、黑龍江(101)和(172)、湖北圭山石等,可根據客戶需求從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地採購3000多種石材原料。

工具

採石工具

採石使用大錘,重量分12鎊與14鎊,錘把不象別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靈活有效。小錘,木把,鋼釺,長度各異,根據所打炮眼的深度選用。撬棍,粗細各異,根據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離易難選用。鏨仔,又稱"晶子",用於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鈍兩種,尖的用於引眼,鈍的用於楔開斧眼。鏨平,方型,用於給分離塊整形。鋼釺、鏨仔、鏨平均以六角鋼煅造而成。

使用工具

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錘,作敲打用;鏨纏,方嘴,用於剔除較大面積的邊角斜料;鏨仔,尖嘴,用於雕晟構件的表面。手電鑽。

精加工工具

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類似鏨仔,但體質較細小,根據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種型號;剁斧,平扁嘴似斧狀,用於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錘,方形嘴表面有梅花點,用於剁平較大面積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鋼條仔,細長尖嘴,用於鏤出石料,根據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種型號。

摺疊工序 惠安傳統石雕工藝,俗稱"打巧"。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鏤、摘、雕四道工序。

(一)"捏"就是打坯樣。先在石塊上畫出線條,而後進行初步的雕鑿。對於有限定內容的新雕作,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畫張平面草圖作依據;有的還先捏個泥坯或石膏模型;有的則以購賣者提供的設計圖紙為藍圖。打坯樣是一個重新創作的過程。

(二)"鏤"就是坯樣捏成後,根據需要把內部無用的石料挖掉。鏤空石料的技術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一隻還沒有幼兒拳頭大的小石獅,要在嘴裡保留掉不出來的小圓球,鏤掉四周的石料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 "摘"就是按圖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餘的石料。這種剔除是對坯樣的細加工,操作者同樣應領會創作者的意圖,才能使剔除的面積和深淺適度。

(四) "雕"就是進行最後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這一程序不但要有較高水平的雕刻技藝,更要具有鑑別能力。

此外,還有"修細"和"配置座墊"等特殊工序。

"修細",就是修出光彩,有的作品最後還要用砂紙磨光,並用石蠟上蠟,這樣就能達到色彩鮮艷,光彩奪目的效果。

"配置座墊",主要是使產品穩固,起到襯托和補充的作用,使主體突出、豐滿、醒目和完整。座墊樣式多樣,主要有自然石座、蓮花座、雲紋座、水紋座、圖案座和鰲魚座、花蹲座、魚水座等特殊座墊。

題材作品

惠安石雕題材內容包括裝飾、人物、動物、用具等。海內外凡有華人圈的地方均有惠安石雕的精工之作:台灣鹿港龍山寺的八對大龍柱、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柱座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欄杆、廈門集美陳嘉庚陵園的石雕人物、南京中山陵的華表、日本鑒真和尚墓園、新加坡古建築中的石雕作品等等。

傳承保

傳承價值

惠安石雕藝術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匯汲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的技藝精華,並與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相生相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留下了蘊涵特定歷史信息、題材豐富、雕藝精湛、異彩紛呈的作品,經上千年的文化積澱,從單純的手工技藝上升為一種獨具特色的石文化,充分展現了勤勞智慧、善良樸實的惠安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窮的創造力,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

傳承現狀

老一代惠安石雕藝人已逐漸退休,同時隨着科技的進步,珍貴的傳統手工雕刻技藝正日漸為機械化所取代。傳統的技藝是在師徒間或家族中以口傳心授方式承傳的,多處於封閉狀態,現代工廠內的學徒很難真正學到傳統石雕工藝的精髓,故整個石雕行業後繼乏人。再加上雕匠藝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傳統石雕工藝的靜態保護及理論研究在資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沒有全面展開等方面的問題,惠安石雕的傳統技藝日益陷入瀕危狀態,亟待扶持和救護。

傳承人物

王經民,男,漢族,1967年2月20日出生,2012年被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申報項目:惠安石雕。

保護措施

截至2015年6月,為謀求產業升級,惠安縣已有28家石雕企業轉型為玉雕企業,並新引進玉雕項目18個,玉雕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具有園林古建、幕牆工程設計與施工一體化資質的企業39家,其中,一級建築營業資質企業5家,二、三級建築營業資質企業17家;全縣現有各級工業旅遊點15個,不斷擴大與旅遊產業的互動發展;推動實施雕藝技術改造項目196個,開展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5項。

2018年,由福建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編輯出版的《鄉村表情》叢書之一《惠安雕藝》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成為惠安縣一部較為完整地介紹當地雕藝文化的圖書。《惠安雕藝》一書從惠安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旅遊資源和經濟狀況等方面描述惠安作為世界石雕之都的特色品質,對歷代雕刻名匠予以詳盡介紹,展示惠安雕藝群體的規模和成就,並結合當地實際,就如何保護、傳承和發展惠安雕藝提出了想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惠安縣文化館獲得"惠安石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0年,惠安石雕作品影雕《惠安女》、《畲族姑娘》和石雕對壺《金聲玉振》在上海世博會福建館精品區亮相。

2017年11月9日,2017年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在福建惠安雕藝文創園拉開帷幕,惠安石雕作品在其中被展示。

榮譽表彰

2014年,惠安縣石雕產業實現產值175.1億元,同比增長15.2%,創建各級雕藝大師工作室29個,授牌雕藝大師文化企業17家,獲全國雕刻藝術領域首個"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稱號。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惠安石雕目前從產業發展狀況上看,雖然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鼎盛時期,但是在繁榮的表象下也醞伏着危機,主要表現在:

一、隨着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一方面:石雕企業為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潤的最大化,往往以犧牲石雕產品的藝術性作代價;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業為了搶奪客戶,採取不理智的壓價競爭的手段,致使石雕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傳統雕藝帶來衝擊。

二、山於老一代石雕藝人逐步退出舞台,後繼無人,有些傳統絕技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承。一些新生代的石雕藝人在創作手法上與傳統的石雕工藝漸行漸遠,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傳統石雕工藝的繼承和弘揚。

三、隨着科技的進步,大量先進的石材加工工具和機械被廣泛引進和運用到石雕石材加工過程中,雖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加工能力,並在某些方面能夠提高產品的質量,但是對以手工技藝為主的傳統石雕工藝來說,無疑也產生了較大的衝擊,致使一些珍貴的傳統工藝處於瀕危狀態。

四、由於傳統石雕工藝一般採取口授師傳或祖傳秘授的方式來授徒,一直以來並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文字教材,一些傳統的技藝完全靠經驗和悟性去領悟掌握,如果沒有名師的悉心指點和教導,從藝者很難真正掌握傳統石雕工藝中的精華,致使一些絕技逐漸失傳。

五、雕匠藝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具備較高美學基礎和一定理論水平的人才較少,「有匠無師」現狀嚴重。 六、對傳統石雕工藝的靜態保護以及理論研究在資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沒有全面展開,勢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