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悟道(甘治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悟道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悟道》中国当代作家甘治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悟道

走进青城山,就走进了幽与道的世界。

幽,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清凉。今年八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蓉城又是赤日炎炎,我与妻带着一身酷热,走进了青城山。一进山门,清凉便扑面而来,经过一番火炉般的煎熬,那清凉的感觉愈是鲜明无比。我觉得,那清凉是从翠绿中溢出来的,似乎还带着丝丝呢喃细语,那翠绿是活脱脱水灵灵的,似乎还荡着飘逸的仙气,那空气是甜甜的,似雨非雨的,似乎在轻轻地诉说着幽的味道。幽,在一个山字中藏着一个丝,蕴含着丝丝如缕,连绵不断的生命力呀。

路边有个雨亭,亭上有一副对联:“山路本无雨,空翠湿人衣。”这对联看似平淡,细细品来,却别有情致。恍惚是那些层层叠叠茫茫无际的翠绿化作霏霏雨丝,缥缥缈缈,悄无声息地浸入我们的心脾,旷达怡然中,别有一番况味。

第一个发现青城幽的人是诗圣杜甫:“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幽,是青城山的魂。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张道陵来到青城山,发现这里36峰,8大洞,72小洞,深幽涵碧,仙气十足,正是一个修道成仙的地方,于是便在此结茅传道,并列为道教“第五洞天”,从此,幽与道在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幽,可见可感可述,道,无形无声难觅。道不可言,道只能悟。

我沿山路漫步缓行,细心观察,只见这里的曲径芳草,流水鸣蝉,建筑文化与别处不同。

桥亭牌坊,因山取势,随景而异,一切都和谐自然。路边凉亭,以枯树为柱,树皮为盖,树根为凳,一切都充满古朴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沿途的建筑与观名,往往与“三”这个数字相关,凉亭搭建成三角形的,三层搭建,观名前面冠以三字,如三清殿,三皇殿,三元殿等。沉心细想,哦,这“三”不正好是蕴含着道教的宇宙观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家心里,“三”表示万物的生成,如天地人,日月星。另外,在道家思想里,四方形的亭子则象征着大地,八角形的亭子象征八卦,圆顶则象征着天空。青城山的建筑牌坊观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浓的道教文化

过了天然阁,在石笋峰处有两条路上山,一条是右边索道,另一条是左边步行道。多数人选择右边的路,借助缆车上山比较轻松。另一条路向上延伸,没有缆车,比较难走,但可以经过美丽景点天然图画与张道陵炼丹处天师洞。

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有时间,有闲情,这次是来寻幽悟道的,自然选择了没有缆车的路。鸭棚子搬家,走到哪里算哪里。

走了几步,我就发现了那路的个性,它在遮天蔽日的茂林中蜿蜒上行,丹梯千级,壁陡璧陡的,每上一步都要用力攀登。路两边是一棵紧挨一棵的洋松与桢楠古木,苍老斑驳的树干笔直,高大挺拔,气冲云霄。那林,那路,都给人一种力量与气势。

我正觉得路难走,突然被一道亮丽的色彩与洪亮的嗓门给镇住了。

一群中年汉子,着一身绛色衣服,露着壮实的臂膀,大声说笑着站在路边。他们是青城山滑竿队的人,每两人一副滑竿,专等那些愿意坐滑竿的客人。见到游人,他们老远就放开嗓门高喊:“坐滑竿了——”

有的游人向他们笑着点点头,有的游人不理睬他们,匆匆擦身而去。他们的声音被山风吹走了,又眼巴巴地等着下一批游人,有新的游人来了,他们又继续喊,如此再三。 我想,现在疫情期间,游人少,仅有的一点游人都把钱捏得紧,他们挣钱也挺不容易的。即便有了客人,他们抬着上山,还要注意脚下安全,一定是十分辛苦的。从他们脸上的表情看,似乎并不为艰辛而担忧,反而为揽不到客人而失落,我不禁泛起一丝怜悯来。

爬到一个叫息心亭的地方,觉得有些累了,就打算在亭子里坐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时,听到有人在喊我们:“买西瓜,先生买个西瓜嘛。”我一看,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村妇女,站在离我们很近的路边,背篓里装满了西瓜。那西瓜大的如饭碗,小的如拳头。她说是她们自己种的,本地西瓜,很甜的,十元钱一个。她的上衣已被汗水浸透了,看来走了很多的路。你家离这里多远?我问,十多华里,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卖呢?她苦笑着说,我们家附近来的客人少,再说客人在前边买了,就不会再买我的了。哦,原来她为了挣点小钱是多么辛苦啊!我看她这时正用一双期盼的眼神望着我们,不觉心一软,即刻从她背篓里拿了一个瓜,给了她十元钱。

爬上几百米陡峭的石梯,我们到达了天然图画。那里海拔893米,亭阁矗立在苍崖立壁之上。伫立环顾,只见四周古木苍藤,浓荫蔽日,俯瞰深涧不见底,耳边泉落似有声。以前从书上看到介绍,说亭阁后常有成群的丹鹤,在枝丫间哀鸣扑腾。我们环顾四周,杳然无踪,只觉那地方幽深奇丽。亭阁上对联写道:“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

此等幽深奇秀,正合道家清虚静柔之风。

有人说道家取法于易经的坤卦。主张阴柔,柔中有刚,以柔克刚,以柔承载万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说,矛盾是互相转化的,某种条件下,柔能克刚,弱可变强。从太极拳以柔取胜,以及养生之道来看,以柔克刚似乎有理。

沿天然图画继续上行,沿途林茂涧深,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依山势逶迤起伏,路边偶有小亭,小桥,过全真观,翼然亭,五洞天,就到了天师洞。

天师洞,又名“古常道观”,是当年张道陵结茅传道的地方,是青城山的主要古建筑之一,现在是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也是电视剧《西游记》拍摄场地之一。现存建筑为清末所建,主要有三清殿、三皇殿、皇帝祠。

道观建在壁陡的山崖上,从下至上52级石阶,让人望而生畏。殿门前面有青龙殿白虎殿护卫左右。仰望上方,殿门上方“古常道观”四个大字气势森严,左右楹联写道:“胜地冠两川放眼岷峨千派绕,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云朝”。两边山墙上,文人墨客近代名流的墨迹琳琅满目。

我们冒着酷热拾级而上,将到门口时,已经汗流浃背微微喘气。正当我们将要抬腿跨进门槛的时候,眼前的情景让我们大吃一惊。 在离我们大约两米远的地方,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妇人正跪在地上向我们磕头,样子十分虔诚。

我们一下子惊呆了。她为什么朝我们磕头?我们无恩于她,怎承受得起!又一想,抑或是我们误会了,她是朝我们身边的其他人磕头?我即刻环顾左右,又没有其他人,但我很快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在我们头顶山门内侧有一个神位,里面供奉着财神爷!哦,我们恍然大悟,她是在求财神爷赐福给她,让她发财!

哎呀,这年头,不少人做梦都想发财,整天钻钱眼,钱成了他们的终生信仰。不少人为了金钱披星戴月,绞尽脑汁奋力拼搏,甚至铤而走险。令我不解的是,道家不是讲无为清虚吗,怎么在这里设了一个财神爷的神位?

依次逛了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兴趣:“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我想,刚才那求财的妇人要是读了这副对联会怎样想? 从天师洞原路返回,当经过泠然亭时,又见到了那一群滑竿队师傅。他们仍然处在焦渴的等待中,仍然在向路人喊着与先前一样的话。

我正为他们的失望心生惋惜,突然听到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传来,还伴有咯吱咯吱的声音,且声音越来越清晰。我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山下有一副滑竿抬着客人向我们走来。

嗨,终于有客人了。

滑竿离我们近了,我看清那坐滑竿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三十来岁,白白的丰满的脸上架着一副墨镜,嘴里还叼着一支香烟。见路人羡慕他,故意昂起头来,嗤地一声吐出一个浓浓的烟圈。两个抬着滑竿的师傅已是汗流满面了,踏着石板的脚步咚咚有声,后面紧跟着两个师傅,随时准备替换他们。

这一情景使路人兴奋不已,有人主动与他们打招呼,问要抬到哪里去,答老君阁,问服务费多少钱,答1180元。嗬,比坐飞机还贵,钱是贵了一点儿,可是坐起来安适呀,你看,咯吱咯吱一步一闪多舒服啊!那倒是,坐飞机哪有这种享受。路人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有钱真好!有人说下力人啦,挣那点钱不知要流几大盅汗水,一步一磕头,汗水哗哗地流。 我也感慨不已,那个卖西瓜的农村妇女,那个磕头如捣蒜的女人,那抬着滑竿吃力攀登的师傅,他们的影子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世界里,我们很难见到损有余 补不足的影子,反而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在熙熙攘攘的社会里,难道真有人情愿心安理得地遵循天道顺其自然安于贫贱吗?

我想,真正的道,并不在某个宗教的教义里,而深藏于每个人对生活感悟中。[1]

作者简介

甘治国,笔名凭栏听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