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違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學者疑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貫道,子思恐人難曉,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雖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為道。故曰違道不遠。」游定夫云:「道一而已,豈參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違道,為其未能一以貫之也。雖然,欲求入道者,莫近於此,此所以違道不遠也。」楊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盡道。然而違道不遠矣。」侯師聖云:「子思之忠恕,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已是違道。若聖人,則不待施諸已而不願,然後勿施諸人也。」諸公之說大抵不同。予竊以為道不可名言,既麗於忠恕之名,則為有跡。故曰違道。然非忠恕二字亦無可以明道者。故曰不遠。非謂其未足以盡道也。違者違去之謂,非違畔之謂。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蘇子由解云:「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間矣,故曰幾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說與此略同。
譯文
曾子說:「孔天子之道,只有忠、怒罷了。」《 中庸》 說:「忠恕距離理的本源不遠。」學者們懷疑這兩種說法不同。程伊川說:「《 中庸》 怕人不懂,才指示說忠恕接近道的本源。」又說:「忠恕固然可以貫穿全部的道,子思怕人不好懂,所以才降一等來解釋,」又說:「《 中庸》 以為雖然曾子說過萬事之理只有忠恕,還怕人懷疑它不是理的本源,所以說離理不遠。」游定失說:「理的本源只有一個,豈能用比較來確定?忠怒之所以違理,是因為它不能一切表現都在行事上。雖然如此,但想學道理的,沒有比這更接近的了。所以說它離本源不遠。」楊中立說:「忠怒固然不能包括全部道理,然而它距離理的本源不遠了。」侯師聖說:「子思講的忠恕,加在自己身上不願接受,也不能加在別人身上。這本身已離開理的本源了。象聖人就不是等加給自已不願意,而後才不加給別人的。」這些人的說法不盡相同,我私下以為萬物之理,不能用名稱來表達,既然把理的本源,加上忠恕的名稱,就是有了痕跡。所以說它離開了本源。然而脫離了忠恕二字,也沒有能夠闡明道理的,所以說它不遠。並不是說它不能包括理的本源。違是說離去,不是說背叛。老子說:「最好的東西象水,能使萬物得到而不爭功,處在眾人不願住的地方,所以它接近自然之理。」蘇子由解釋說:「自然之理什麼地方都有,對什麼都有利,水就是這樣。然而它已有了形跡,對於自然之理,就有了差別了,所以說它近於自然之理。然而找一個妥當的命名,沒有一個超過它的,所以說最好的東西象水。」這說法和我說的大略相同。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忠恕違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學北宋沈括百科全書式筆記《夢溪筆談》(完整版),搜狐,2017-08-01
- ↑ 困學紀聞,古詩文網
- ↑ 《容齋隨筆》中的8句經典名言,句句都是人生哲理!,搜狐,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