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心力 |
心力 心理 社会能力(简称心力)是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已-己、人-己、人-人、人-事、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1]。它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情绪管理能力、人际 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而这四大核心能力中包括16条关键经验。[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心力 [3]
拼音 xīnlìshehuinengli
【释义】 心思和能力
详细解释 出自《左传·昭公十九年》
名词释义
词语信息
【词目】心理社会能力
2、指精神与体力。
3、指思维能力,才智。
详细解释
1、心思和能力。《左传·昭公十九年》:"尽心力以事君。"《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
明 张居正 《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仆十馀年来,经营蓟事,心力俱竭。"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王翦再拜曰:'老臣罢病悖乱,心力俱衰,惟大王更择贤将而任之。'"
3、指思维能力,才智。
相关词语
【词目】心理社会能力
【拼音】xīn lǐ shè huì néng lì
【基本解释】心理社会能力(简称心力)是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人-己、人-人、人-事、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能力。
构成因素
1 1、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四条关键经验。
情绪识别孩子能够准确地辨识自己的情绪,或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情、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信息判断他人情绪的关键经验。情绪识别关键经验是情绪管理能力中其他关键经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能够准确识别自己与他人情绪,才能够准确地表达或调节自己的情绪,或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进而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情绪识别关键经验的缺失或不足,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进而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
情绪理解孩子能够解释自己或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或根据事情经过、环境、时间等情境线索或他人的习惯、性格等个人线索推测他人情绪的关键经验。能够准确地识别并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情绪理解关键经验的缺失或不足,会在人际交往中进行错误的反馈,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绪表达孩子通过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情绪词汇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他人的关键经验。情绪表达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情绪表达关键经验的缺失或不足不仅不利于人际交往,也容易产生错误或模糊的自我认识。
情绪调节孩子对自己情绪感受在内容和程度上的监控、评估与调整的关键经验;也包括对自己情绪表达的调控。情绪调节这一关键经验更贴近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情商(EQ)。一个孩子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感受,或在适当的场合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将为孩子其他能力的发挥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平台与机会。情绪调节关键经验的缺失或不足,不仅不利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有碍于问题解决,也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人际沟通能力: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根据儿童的成长环境,儿童的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在家庭环境中建立起的亲子依恋和在学校环境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亲子依恋是儿童与主要抚养者(父亲、母亲)之间建立社会性联结的关键经验,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若亲子之间具有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儿童在将来就能够与他人建立信任、互动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若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回避型或矛盾型,那么儿童将来可能就会出现人际沟通上的障碍,难以与他人维持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逃避的处世态度。
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仿的儿童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协作互动的关系。儿童通过同伴交往获得了关于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视野,逐步学会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态度和技能,是儿童将来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经验。如果儿童缺乏成功的同伴交往的关键经验,就会逐渐变得内向孤僻,将来就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
师幼关系儿童早期在幼儿园中与教师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与其他成人进行交流沟通,更快地成长,更加自信地展开社会生活的关键经验。如果儿童不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就可能延缓儿童的身心成长,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变得缺乏自信和被动,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3、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对于儿童来说包括认识自我、自尊自信、自我控制以及性别角色。
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儿童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关键经验,它还包括对周围人、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认识自我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基石,拥有了认识自我的关键经验,儿童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爱的人。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那么他可能就会更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没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容易迷失自我。
自尊自信自尊心是儿童认识了自己的特点以后,对自己的样子是否喜欢的关键经验。自信是认为自己是否能做好一件事的关键经验。自尊自信发展良好的儿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强的竞争力,也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欢迎。而自尊自信发展不好的儿童,很有可能无法悦纳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甚至不能够很好的尊重他人、相信他人。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指儿童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关键经验,这意味着儿童不仅能够控制自己做出什么行为和不做出什么行为,还可以调节自己行为的快慢。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儿童,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而拥有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将来也更容易成长为有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人。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将来可能发展成为自理能力差,做事半途而废的人。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标准就是对社会公认的作为一个男性或者女性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进行区分的关键经验。如果儿童具有正常的性别角色标准,就会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将更容易受到成人和同伴的欢迎。相反,一个儿童没有发展出正常的性别角色标准,将有可能被同伴排斥和嘲笑。
4、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挫折应对、分享合作、冲突化解以及直面欺凌。
生活自理孩子能够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懂得生活常识,能比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的关键经验。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顾及他人,追求自我的完善与成就。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儿童能够料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较好的适应新环境,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挫折应对挫折是孩子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时,由于他们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即孩子承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关键经验。挫折应对能力强的儿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使遭遇低谷,也依然能够将挫折转化为挑战和机遇,收获更多的人生财富;而挫折应对能力弱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很可能采取逃避的应对方式,甚至被挫折击垮,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合作分享合作与分享是有关如何与他人积极互动的关键经验,它们都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分享是孩子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合作是指多个孩子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自己的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懂得分享与合作的儿童,身边更容易聚集着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智慧的凝聚必将成就个人宝贵的人生财富、创造更大的效益。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的儿童,往往闭门造车,社会与人脉资源匮乏,学习与工作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冲突化解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中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的。冲突化解是有关如何面对冲突的关键经验。拥有冲突化解能力的儿童,在未来学习、工作与家庭生活中,能较好地处理同僚之间、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的冲突,化干戈为玉帛,促进双方之间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冲突化解能力较差的儿童,在遇到冲突时容易伤害他人或受到伤害,导致其学习和工作的人际氛围较差,这将影响到他们学业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的不和。
直面欺凌欺凌又叫攻击性行为或侵犯性行为,是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直面欺凌是有关如何面对欺凌的关键经验。肢体暴力也许已不再是社会情境中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方式,而言语、网络暴力虽然隐蔽却广泛存在。敢于直面欺凌的儿童,在面对无理的欺凌时不会逃避,能够较好的保护自己;而无法较好地处理他人欺凌的儿童,很可能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以暴制暴,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问题,如懦弱或反社会的人格倾向。
儿童
0-6岁是儿童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儿童不仅需要在智力上获得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情感层面有所收获,他们从抚养者那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3-6岁是心力早期关键经验培养的关键期。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和弗洛伊德也认为,早期关键经验对人终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不过是在重复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建立的关键经验。
心理学家荣格说:3-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性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很多事情将无法挽回。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性格气质、行为取向等,背后的动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关。人最隐秘的记忆,往往跟童年、特别是在六岁以前植入的味觉、嗅觉有关。所以孩子从出生到六岁,一定要形成一种美好的世界观。他只有看好的东西;闻好的东西;听好的东西;接触美好的人,才能自己做一个好人。
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是儿童生命的摇篮。作为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家长则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启蒙之师。对于儿童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家庭的作用不可小觑。儿童正是在家庭里开始学习社会知识与规范、学习如何去做一个为社会所接纳并需要的人。国外有学者指出:在影响教育成就的方面中,"家庭的重要性几乎二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的总和"。
2、学校环境:幼儿园在照顾儿童生活的同时,园里的老师、同伴还有课程等等,都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成长所接受的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确保儿童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并且获得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等。对于3到6岁的儿童来说,幼儿园对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的影响有着家庭环境难以替代的作用。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的,会通过各种媒介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些媒介中,对儿童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传统的电视和书本,以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数码产品。不同种类的媒介对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好有坏。
培养方法
人的培养首要阵地是家庭,尤其是儿童心力的关键经验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竞争就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但当下的教育,家长可谓不惜代价把儿童成长的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幼儿园和园外培训班身上。这种教育模式让儿童发展的"教育主体"产生严重错位,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研究证明科学的教育模式是专家、教师、家长和孩子四方参与的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关系中,专家通过为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创设儿童成长的"共情润心"环境,围绕着教育主体--家长,通过直接指导家长和培训老师来支持家长的教育主体地位,四方共同参与培养儿童心力的发展。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共情的方式,让儿童通过强烈的情绪体验深刻地获得让其幸福一生的早期关键经验。
通过创设专家、教师、父母、儿童四方参与的"共情润心"环境,让孩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获得心力的16条关键经验,从而提升孩子心力的四大核心能力,最终奠定孩子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參考來源
- ↑ 行为能力
- ↑ 心力是什么?
- ↑ 心力的解释||汉典“心力”词语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