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微大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微大陸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又稱微型大隆。分布于海洋中的由大陸型地殼構成的孤立陸塊。如印度洋的塞舌爾群島、馬達加斯加島。微型大陸的地殼結構特徵基本上與大陸相同,其地殼厚度達30多公里,具有花崗岩質地殼。微大陸的成因,有兩種說法:一是大陸的碎塊,是從原先的大陸分離開的;二是在海底擴張過程中,把原先的陸塊帶到海洋中去的結果。也有人認為微大陸即無震海嶺。

塔里木古大陸東緣至少存在4個微大陸,自北而南分別是阿拉善、祁連、歐龍布魯克和柴達木微大陸,它們有相近但又有一定差異的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和中元古代變質沉積地層。每一個微大陸邊緣均有複雜的生成歷史,特別是新元古代早期的熱-構造事件十分發育,並在柴達木微大陸北緣形成一條長700 km的花崗片麻岩帶,而在多數微大陸邊緣則疊加了寒武紀至奧陶紀火山弧或蛇綠混雜岩。在微大陸之間自北而南分別發育了北祁連蛇綠岩混雜岩帶、南祁連蛇綠岩混雜岩帶、沙柳河-魚卡河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和崑崙中部清水泉蛇綠混雜岩,它們代表了微大陸之間的結合帶,其形成時代集中在寒武紀至奧陶紀。這幾個微大陸總體表現出親塔里木古大陸的特徵,特別是自新元古代以來具有相似的地質演化特徵。

科學家宣稱,在印度洋深海區域發現恐龍時代沉沒的遠古大型陸地。這兩個大陸分段,叫做微大陸塊,是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澳洲板塊從岡瓦那古陸分離時形成的殘留部分。最新發現的沉沒微大陸塊面積相當於美國西佛吉尼亞州,之前曾被測繪師認為是巴達維亞海峰,但當時除了獲悉所在位置之外,並未掌握其他任何特徵,所在區域位於澳大利亞佩斯市以西1600公里海域。令人吃驚的深海島嶼發現為了填補這一理解空缺,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最新繪製了該海床結構,並從2500米深海底捕撈岩石樣本。科學家吃驚地發現多數海床不僅有正常的玄武岩,他們還打撈上來大塊的花崗岩、片麻岩和砂岩,這些岩石都通常發現於大陸地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家希伯來-魏塔克說:「一些樣本甚至包含着化石,很明顯這兩個微大陸塊是岡瓦那古陸從澳洲板塊移動至印度洋板塊時的殘留部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