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店镇油坊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徐家店镇油坊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6′,北纬37°07′。周围有南留、取水崖、西古现、鲁家夼、山西头等村。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随山西头乡撤销而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60公里。全村辖区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171户,420人。有吕、罗2姓,均为汉族。[1]
中文名称: 油坊村
面 积: 2.5平方公里
人 口: 420人
耕地面积: 76.3公顷
基本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吕姓先祖吕芝初在小侯家村居住,后因山陡缺水,又移住此地,故命村名移房,后演变为油坊村。油坊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6′,北纬37°07′。周围有南留、取水崖、西古现、鲁家夼、山西头等村。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随山西头乡撤销而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60公里。全村辖区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71户,420人。有吕、罗2姓,均为汉族。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日军扫荡,抓去村民吕元财,命其找抗日民主政府被服厂、物资库,因不屈从而被日军用刀刺死。
1950年第一个互助组成立。
1953年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2公斤,总产6.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20公斤,总产12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56公斤,总产22.6万公斤。1997年,村委发动群众栽植杏树。至200年,杏树面积已达4.3公顷,产量1.5万公斤,收入1.5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64.5万元,其中农业120万元,畜牧养殖业135万元,林业4万元,其它5.5万元。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网扣加工。1985年以后,发展起粉坊、油坊等。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245万元,其中工业225万元,建筑业2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万元。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带动下,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商店,电气焊部、修理部、冷库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人,收入15.5万元,其中运输业10万元,商饮业4万元,服务业1.5万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吕孟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同年10月,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奸、反恶霸斗争。1946─1947年,在反蒋保田大参军运动中,本村有31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牺牲9人。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21名。2002年,有党小组4个,党员35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文崇、吕永春、吕成树、吕进芝、吕孟顺、吕善卿、吕孟宽、吕培寿、吕培德、吕成德、吕孟亭、吕明汉、吕善亭、吕平文。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0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青年等组织。1984年4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吕成松、吕成树、吕孟顺、吕成久、吕明学、吕成云、吕进岗、刘培生、吕孟亭、吕成德、吕明汉、吕善琪、吕平文、吕善亭、吕善平、吕建平。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小学。1994年,村小学合并到取水完小。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2人。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常年人均粮食只有70公斤左右,村民多以糠菜充饥,外出讨饭的10多人。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60公斤,全村收入10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20多辆,摩托车30辆,电话75部,电视机135台,电冰箱20多台。村庄建设改革开放前,全村有30多户住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末,草房全部翻新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1平方米。集体福利1981年,村投资2万元,始用电网供电。2001年,村投资安装有线电视。
视频
徐家店镇富水公园—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