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彭市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市镇隶属湖北省天门市,地处天门市东南部,东与岳口镇相连,南与仙桃市三伏潭镇隔汉江相望,西连麻洋镇,北接横林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75.9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彭市镇户籍人口58908人。

1958年9月,属红星公社。1961年4月,复属横林区。1975年11月,撤区并社为彭市公社。1984年2月,为彭市镇。截至2021年10月,彭市镇辖1个社区、2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四化大道1号。

2011年,彭市镇财政总收入1116万元,比上年增长29.8%。2011年,彭市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259元。截至2019年末,彭市镇有65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8个。[1]

概况

天门市市辖镇。位于市境南部,汉江北岸。常住人口44369人(2017年)。辖1个居委会、30个行政村。距市区22千米。为汉江港口。境内石油资源丰富。

沿革

1955年设彭市区……1975年设彭市公社,1983年为横林区辖镇,1984年为县辖镇。1987年,原横林区的沙河、冯庙两乡以及罗场乡的4个村并入彭市。1996年,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5.9万人,辖周湾、肖湾、沙岭上、上刘、中刘、王巷、复兴镇、白沙、双河垸、颜桥、邹张、石桥、毛湾、金庄、临江、长江、庄屋、新场、冯庙、赵湖、王桥、同乐、罗桥、胡嘴、前河、杨庄、邬家州、熊潭、清水、罗场30个行政村和解放、新建2个居委会。2004年,镇政府驻彭市,人口63959人,面积77.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和王港、复兴镇、白沙、双河垸、颜桥、石桥、邹张、毛湾、金庄、杨庄、新建、熊潭、清水、罗场、临江、长江、庄屋、新场、冯庙、赵湖、王桥、同乐、罗桥、胡嘴、前河、周湾、上刘、中流、沙岭、肖湾30个行政村。

简介

彭市镇位于天门市南部,濒临汉江,辖3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辖区面积77.6平方公里,人口44369人(2017年)。

彭市为天门"老八镇"之一。南枕汉江,天然深水码头连通武汉、上海;北有金彭公路直达天门城区,其间与张洪公路相交;东连彭麻公路直抵汉宜铁路天门南站;西经彭岳公路直通许广高速。旧时因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小汉口"之称。

彭市农产品丰富,沿江一带所产花生、芝麻和肉牛独具特色;历史上以经营生姜、大蒜等出名,故有"生姜蒜子彭市河"一说。

彭市是传统工业强镇,现已形成"一主两翼"(渔网、纺织、电具)发展格局,是客商的投资宝地。渔网是彭市的传统产业、富民产业,从业人员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目前,集"产、供、加、销"于一体,产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沿海地区,业内有"天下渔网出彭市、彭市渔网网天下"的美誉。蓝发纺织于1996年落户彭市以来,向管理要效益,稳中求进,不断发展壮大。力龙电力公司是湖北省唯一一家生产放线滑车的企业,目前新增防扭钢丝绳生产,产销两旺。

2012年,彭市新一届党委政府本着"团结、务实、主动、争先"的原则,以打造"实力彭市、活力彭市、宜居彭市"为目标,以"三化"为引领,大力开展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环境建设、组织建设和项目建设,经济跨越式发展:国地税收从上年的173万元增至300万元,增幅73%;面貌焕然一新:日产5000吨的水厂已建成,受惠群众29000多人;新建35KVA电站一座,已投入使用;硬化主街三条长度8106米,维修破损路面5312平方米,新建下水道2706米,铺设大理石和路沿石3980平方米,安装路灯160盏,植树1000株。全镇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地理概况

湖北天门市彭市镇地处鄂中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江汉 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34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在长江,汉水经济开发带中,具有强大的接纳和辐射能力。天门,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从秦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城建历史。1987年8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管市。彭市镇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湖北省的重点侨乡。天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有归侨500多人,侨、港、澳眷属82,000多人。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北上(欧洲)时期、南下(东南亚)时期和新移民时期等几个阶段。[2]

现状发展

结构调整,增产增收。"增粮、稳棉、扩油、攻多、输劳"的调整目标大见成效:1.8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金稻翻滚,亩产超过600公斤;万亩棉花抗虫棉生产基地银棉耀眼,亩平收入过千元;4.5万亩双低油菜基地,黄花飘香,亩平增收过百元;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悄然兴起,成为劳动力业余时间的用武之地;外出务工经商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此外,二轮延包的顺利实施,使群众种田积极性普遍高涨;"两补一免"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实际负担大大减轻,减幅达45%。招商引资,形势喜人。"帮商、扶商、惠商、敬商、护商"蔚成风气,"帮商即帮民,扶商即扶贫、惠商即惠农、敬商即敬业,护商即护己"成为全镇人民的普遍共识。

全镇上下全党动手、全民动员抓招商,创造优越环境,盘活沉淀资产,突出重点,筑巢引凤,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以商引商格局基本形成。总投资2000万元的金骏制衣有限公司首期投资500万,已于2006年元月正式开业,招收工人近400余人,各类订单应接不暇;投资1050万元的南洼潭生态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第一期养鸭20万只;投资200万元的家乐福超市已隆重开业;湖北蓝发纺织有限公司新征土地3000平方米,扩建厂房2000平方米,新增剑杆织机50台,扩规投资达600多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天门电力线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新增扩资80多万元对现有厂房、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拓展了生产规模。投资200余万元的兴盛雨具厂已正式投产,此乃江汉平原第一家正式雨具生产厂家。此外,还有一大批引资项目正在洽谈中。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委、镇政府把城镇建设作为形象工程,抓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机遇,以打造"平安彭市"、"人文彭市"、"优美彭市"、"诚信彭市"、"文明彭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完善规划修编,加强城镇管理,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小区建设初具雏形,学苑小区、东环路小区、渔网工业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快;镇区交通大道畅通无阻;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改善,镇区绿化、环卫面貌一新,城镇品位大大提升。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镇区涵闸泵站得到检修维护,三元沟尾水闸得以高标准重建,农业防灾避灾抗灾能力逐年增强;执行计生国策,使大多数农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婚育新风成为广大育龄夫妇的攀比时尚;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农村"五保"、城镇低保、扶贫救济体制健全,阳光操作,程序规范;文教卫生事业日益兴旺:办学条件改善,教学成果丰硕;就医环境幽雅,防疫防治病能力加强;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加快,管理有序,以金彭公路、岳彭公路为主体的通村公路建设已经全部竣工,阻碍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已经成为历史。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镇委、镇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彭市实际,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周湾、中刘、冯庙、王港为试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周湾村自筹资金近10万元建成了天门市首家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各类文化、娱乐、科技、政策等各方面书籍、器材一应俱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刘村加强通村公路建设,改造了村内公路、桥梁,方便了群众出行;冯庙村科学规划,加强中心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王港村改厕改气全面展开,沼气建设达80%。

班子齐心,开拓创新。彭市镇委、政府明确"团结、务实、节俭、争先"的八字方针,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找准切入点,构筑发展框架;强化着力点,发展村级经济;抓住中心点,改善发展环境;把握关键点,提高生活水平。浓墨重彩绘蓝图,殚精竭虑谱新曲,镇党委书记、镇长熊汉杰,常务副镇长曹江斌代表全镇6万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来彭市投资兴业,谱写自己的雄伟壮歌!彭市人在拼搏、彭市镇在前进。彭市这颗汉江边上璀璨明珠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绚丽光彩。

农业资源

彭市镇清水村三组的稻田旁,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原来这里正在召开各村支部书记、镇机关工作组组长参加的彭市镇防治"两迁"害虫现场会,该镇镇委书记、镇长曹江斌就"两迁"战役进行了安排部署。"两迁"害虫随着降雨,呈几何级数倍增,针对"两迁"害虫的暴发性和危害性,彭市镇及早动手,精心部署,集中领导,集中资金、劳力,严格四到位,打好歼灭战。一是抓认识到位。据农技部门调查,该镇水稻严重田块百株虫量达到200头,稻纵卷叶螟蛾量2万头,且极易暴发。该镇指导干部群众在技术上算控前压后账,经济上算增产增收账,战略上算粮食安全账,政治上算社会稳定账,工作上算干部形象账,从防治复杂性上算防治效果账,做到科学防治,确保效果。二是抓责任到位。镇委、镇政府强化责任,层层建立防控组织体系,狠抓落实。三是抓纪律到位,做到有令必行。

全镇上下防控责任人密切关注虫情、病情,深入田间调查防控效果,及时指导,抓好服务。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领导责任。四是抓防控措施到位。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形式,深入宣传"两迁"害虫防控的严峻形势以及防控战役的先进典型。同时分成8个农村工作组,实行跟踪督导,防控技术上层层监控。实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部位,统一用药,集中劳力,机械防治,提高防控效果。镇委、镇政府还组织司法、工商、派出所等职能部门进行市场整顿,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截止目前,彭市镇已发放防控科技资料9000余份,投入劳力12000余人,发动干部262人,出动机动喷雾器154台,牢牢地将"两迁"害虫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的限度。[3]

旅游文化

彭市镇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54000多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名胜古迹遍天门。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江汉平原皮影流行于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孝感、云梦、汉川、应城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其雕刻艺术独特,一般身高二尺二寸左右,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它的表演艺术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其唱腔是湖北渔鼓的主体风格源和母腔。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湖北皮影中风格最鲜明、流传区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皮影。江汉皮影戏造型的主要特征与戏剧一样,属定型脸谱化造型。从视觉角度上看,是以正侧面为主的造型方位。与戏剧相比,它更具有虚拟性和包容性,可谓:三尺绞绡可作天,也可为地,既是太虚幻境,也是方寸之地,不为空间所限。江汉皮影戏的人物头像繁多,行当分类不拘一法。

特色文化

江汉平原皮影流行于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孝感、云梦、汉川、应城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其雕刻艺术独特,一般身高二尺二寸左右,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它的表演艺术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其唱腔是湖北渔鼓的主体风格源和母腔。江汉平原皮影是湖北皮影中风格最鲜明、流传区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皮影。江汉皮影戏造型的主要特征与戏剧一样,属定型脸谱化造型。从视觉角度上看,是以正侧面为主的造型方位。与戏剧相比,它更具有虚拟性和包容性,可谓:三尺绞绡可作天,也可为地,既是太虚幻境,也是方寸之地,不为空间所限。江汉皮影戏的人物头像繁多,行当分类不拘一法。 一担皮影箱子一般有男粉脸头子15至20个,女粉脸头子10至15个,花脸头子20至25个,老纵头子男女各4个,奸白脸头子6至8个,丑白脸头子10至15个,各类专门头子25至30个,共需一百二十多个头子方才能敷衍各种故事,做到人物形象准确。这些皮影中,除了衣冠、景物设计精巧外,造型最生动的还是那些专用头像的造型。如包拯头,额上雕有代表阴阳的日月图,象征包公善断人间地狱之冤。红、白、黑三色随花纹敷于额头之上,使包拯形象既威且善,非其他花脸头所能代替;雷震子(封神演义中一神将)头像则是:一副雷公猴子脸、一张鹰嘴,面目凶狠,神采非凡,使人一看便知是一名武艺高强的神将;龙王头像却是一个活生生的龙头:绿色的龙须,高翘的龙鼻,红色的龙发半遮一只蒲扇大耳。就连龙鼻上的两根肉须也半卷半伸着,一个直观的龙王形象活龙活现;再如封神榜中的杨任的头像,两眼中长着两只手,相貌奇特,新颖有趣。江汉皮影在总体上讲究圆,不像四川皮影有棱有角,也不像北方皮影重于图案性。江汉皮影既讲究装饰美,更讲究夸张而浪漫的手法。粉脸、女旦、须生等头像讲究清秀,干净,无枝无蔓;花脸、奸白脸、丑角等头像则比较夸张。奸白脸一般代表反面人物,脸上雕有一根水波纹似的绊根草,象征着为人心术不正,秉性不直。丑角的脸谱更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着一个葫芦形状的红砣,艺人们称为门栓眼。外省有些皮影中的丑角,则是在鼻子上雕着一块与戏剧舞台上的丑角一样的豆腐干。由于皮影的形象是侧面的,从造型上看,不仅没有戏剧舞台上丑角形象的那种风趣感,相反,侧面的丑角形象显得死板、呆滞,反而类似奸白脸。

江汉皮影的丑角造型丑中有趣,加上撑影人将影子不断抖动摇晃,口中不断道出滑稽诙谐之词,声影相配,格外令人开心爽怀。皮影中还有一个称之为检堂影子的人物却是设计得最有趣的。这个无姓无名的小角色,是整台皮影戏中少不得的人物,他起着连接剧情,插科打诨,充当多种角色的作用。影子身高仅为其它影子的一半高,头直接钉在身上。头小,肚子大,腿子短而细,-抹菱角胡,一只门栓眼,说到得意处,小头可以成圆周转动,他一上场,就惹得众人捧腹大笑,这个类似生活中侏儒似的人物造型,虽是影形上的缩小,却也是一种艺术夸张。戏剧上的靠背旗约占人体身高的三分之一,而皮影上的靠背旗则只有影子身高的十分之一。皮影的手是动作幅度较大的部位,为了方便,手的比例也相当缩小了好几倍。影人的头却要大得多,但从总体上看来并不显得头重脚轻,倒觉得虚实得当,重点突出,这又是皮影造型中的又一大要点。

灿烂前景

彭市镇地区有3家以上演皮影戏为主的茶馆,记者循着它们的人脉进行了探访。位于鸿渐关的豪城皮影馆,2000年5月20日开业以来,每天都演出皮影戏,最高峰一场观众300余人,差的一场100人左右,观众

看一场皮影戏包括茶水费只要1元钱。记者在这里看到,观众都是些60岁以上的老人。有位姓李的老先生已70多岁,自豪城皮影茶馆开张以来,几乎一场也未间断。问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这里人多,好玩。大多数老年人因为没有别的嗜好,到这里重温当年的皮影戏,排遣寂寞。在农村的皮影戏演出现场,观众也满目皆是老年人,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专注地观看皮影戏,穿来穿去的是留守儿童。市群艺馆原馆长杨泰山把这种现象叫做"老人是怀旧,小孩是猎奇"。彭市镇周湾村文化活动中心,把皮影戏作为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去年村里出资请皮影剧团在文化活动中心演出了15场皮影戏,今年春节期间又请剧团进村为村民演出了7场皮影戏。村支书鲜四荣说,去年5月26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到村里视察群众文化生活,适逢村里在演皮影戏,兴致勃勃地了解了皮影戏演出情况。鲜四荣感慨地说,村里演皮影戏是公益演出,观众全是老人和小孩,开放使年轻人对皮影戏失去兴趣。 江汉平原皮影戏,曾经是农民群众最喜爱的曲艺,随着观众的老龄化,开始衰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市群艺馆馆长朱国宏说,市群艺馆计划对皮影戏演出和雕刻艺人进行一次普查摸底,掌握比较详尽的信息资料,制定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皮影戏调演会演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皮影戏艺术,提高皮影戏的艺术知名度;对剧本、雕刻技艺、唱腔,进行整理、挖掘,建立较为完整的保护资料库;建立老艺人生活补助制度,对高龄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他们带徒传艺,调动艺人创作积极性,推动皮影戏艺术的繁荣,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来推动演艺队伍的发展壮大,保护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延续。朱国宏还建议,采取政府和企业出资,资助皮影戏演出团体的公益演出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举行。皮影被作为市的文化招商项目推出。期间,由杨双林之子、彭市镇文化站长杨燕山带领杨双林的传人们组成的演出团,在展厅演出了皮影戏《陆羽传奇》的片断《南泠品水》,古老的民间曲艺奇葩带着浓郁的江汉平原乡土气息登上大雅之堂,引起了与会的中外人士浓厚兴趣,皮影被赞誉为民间曲艺"活化石"。天门市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故里、状元之乡、竟陵派文学发源地,连续多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五十强之列。天门市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古称竟陵。

气候物产

彭市镇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 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东高西低。冬季,彭市镇受变性及第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干燥寒冷,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仅占全年的百分之九,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常有冻害。夏季,彭市镇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闷热多雨,七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7~30℃之间。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9%,形成雨与热同季节。梅雨期多暴雨,出梅后,常有伏旱或伏秋连旱。春秋为季风交替季节。春季时冷时热多阴雨冷害。秋季年际的差异大,大多数年份秋热气爽,但有的年份阴雨连绵出现"秋寒"。

资源丰富,除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外,野生动植物约有1100余种,其中动物200余种,植物900余种。

农作物:棉花、稻谷、小麦、大豆、大麦、蚕豆、荞麦、粟、玉米、薯类、花生、芝麻、苎麻、黄红麻、甘蔗、烟叶等。

动物:兽类有黄鼬(黄鼠狼)、水獭、草兔、狗獾、狐、牙獐、貉、小麝鼠、豹猫、刺猬、家蝠、穿山甲、长吻松鼠计13种,其中,黄鼬、水獭是著名的毛皮兽,豹猫、穿山甲可入药。鸟类43种。鱼类64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鳅科次之,有不少重要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鲤、鲫、黄鳝、鳜、长江银鱼、红鱿、河豚等。软体动物15种,其中产于天门河的橄榄蛏蚌(俗名义河蚶)为名贵水产品,享誉全国;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分布在张家大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优良母体品种。两栖动物4种,其中蟾蜍可入药。爬行动物11种,其中龟、鳖为贵重滋补品。蠕动动物2种。节肢动物5种,其中虾、螃蟹、蜈蚣经济价值均较高。虫类14种,其中蜜蜂、蚕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它30余种,不少是害虫天敌。

植物:在900余种植物中,有药材9类152种,其中属国家收购的有20种,年收购量一般为31.8吨,其中野生半夏行销国内,有"荆半夏"之称,1976年采挖量达到155吨;枸杞远销江浙两广等地,1981年产量达到8吨;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菜等。全市蔬菜有12类,70多个品种。果树30余种,其中无花果树、银杏(白果)树等为珍贵树种。花卉有7类,188个品种。土特产有黄花菜,1985年栽植14754亩,总产2511.7吨,1979年以来,每年上调到省的商品黄花菜,约占全省上调数的45%,还有蓖麻、药材、大豆和茶叶等。

经济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彭市镇经济发展经历了逐步复苏、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1978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9亿元,到"六五"时期,彭市镇经济步入复苏阶段,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年均递增17.4%;"七五"时期彭市镇经济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年均递增6.8%;"八五"时期彭市镇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6.8亿元,年均递增14.3%;"九五"时期是天门经济稳步发展的时期,200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5.56亿元,比1995年增长78.2%,年均递增12.2%;"十五"时期,是天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期。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彭市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呈较快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迅速,二、三产业增长速度逐年提升。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可比价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7.5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为24.1:37.0:38.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