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縣寅街鎮三甲完全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彌渡縣寅街鎮三甲完全小學以「嚴謹、務實、創新、爭先」為特點,善於捕捉新信息,接受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始終占領教學改革的前沿。在新課改實踐中,大膽提出「新思維、新境界、新標準、新課堂」等新主張,積極構建動態生成的新課堂,使課堂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向發展本位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校園諮詢
他們在大山里組建童聲合唱團
來自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寅街鎮三甲村完全小學的李秋鵬,這樣描述他對音樂的感覺。李秋鵬小學階段便在學校寄宿,課餘時間最喜歡聽音樂和唱歌。在他心中,合唱非常有趣,「唱得越大聲,就能把聲音這輛火車送到更遠的遠方」。
對於彌渡縣彌城中學初一女孩李文秀而言,在合唱團里學會認五線譜是很棒的體驗,「幾個聲部合在一起的聲音特別和諧悅耳」。
李秋鵬和李文秀都是彌渡縣童聲合唱團的預備成員。和其他100多名孩子一樣,他們來自彌渡縣各所鄉村學校,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觸合唱。
這是彌渡縣第一支縣級童聲合唱團。今年「十一」,彌渡縣將舉辦合唱團成立儀式和匯報演出。在大山里從零開始籌備合唱團要經歷些什麼?藝術教育如何更好地抵達鄉村?在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直播間,一群年輕人給出了回答。
2021年7月15日,作為北京大學定點幫扶雲南彌渡的掛職幹部,陳貴兵和田定方來到彌渡縣,分別擔任副縣長和縣政府辦副主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同助力鄉村振興。他們發現,彌渡傳統文化[1]積澱深厚,擁有花燈戲、民歌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著名的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根據彌渡民歌改編的。但非遺傳承缺乏創新性舉措,孩子們的美育教育也待發掘。
經過觀察和調研,兩人發現,對於彌渡這個有民歌傳統的地方而言,具備音樂素養的人才可以是演員、創作者、音樂教師,不斷表演、創新、改進,才能有好的作品與藝術團體,促進民歌文化的長期繁榮,因此,培養音樂專業隊伍成為剛需。
田定方和陳貴兵決定從孩子抓起,以鄉村美育的方式逐步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而成立童聲合唱團,在未來合唱曲目中融入非遺元素,便成為順理成章的方式。
「在藝術教育貧乏的鄉村,大家都跟着考試的『指揮棒』走,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比較單調。」在田定方看來,學習合唱有助於給孩子們的課餘生活「找點事」,專業的音樂訓練,也能補足鄉村教育在視野方面的欠缺。
去年10月,北大掛職幹部開始尋找合適的老師和孩子。但現實很骨感,兩人花了很長時間才摸清全縣音樂老師的情況。有的老師鋼琴專業畢業,已五六年沒有摸琴;有的老師身兼數學、物理代課老師等職責;有的老師甚至連五線譜都不會認。最初篩選出的20名老師,只有8名留下來參與合唱團排練。
「民歌藝術的發展要依靠有專業能力的人,合唱團的組建也需要。」他們決定為專業隊伍搭建引入「造血」的人。
今年3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在雲南彌渡掛牌成立了美育專家工作站,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靳子玄開始參與合唱團的幫扶籌建工作。在靳子玄看來,教學能力、教學資源、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水平,是自己要帶到當地去的。
最初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合唱團排練以每周五上午線上形式進行。合唱團的老師把每周排練情況錄成視頻發給靳子玄,他再通過視頻告訴老師們演唱存在哪些問題,下一周如何應對。
參考文獻
- ↑ 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經典著作有哪些? 如何學以致用? ,搜狐,2018-09-30
- ↑ 列舉18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值得珍藏!,搜狐,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