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铚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铚秀(1915-2009)1915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8年参加虹桥村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原昆明军区司令员、云南省委书记。

张铚秀
出生 1915年7月
江西永新怀忠乡虹桥村
逝世 2009年8月14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军人

生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中队长等职,参加了江西田里、金华山,湖南松山等战斗和第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新四军中队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支队参谋长兼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卫岗、苏南、丹阳上下会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新四军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等职,先后参加了涟水、新泰、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莱阳、潍县、周村、济南、淮海和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建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副军长、代理军长、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山东省委常务副书记、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昆明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军政军民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铚秀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越战争与晚年

张铚秀于1969年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他在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因病离开后任西线战役总指挥,实际指挥了中越战争西线作战,他制订了作战方案和10项作战指导原则,对保证云南方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张铚秀升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了1980年至1985年的中越边境冲突,他先是指挥云南方向部队拔点作战和部队轮战,取得了胜利,1984年,他又亲自指挥了两山战役,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老山、者阴山。他是解放军从事作战指挥年限最长的将领之一。1988年,张铚秀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9年8月14日,张铚秀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1] 张铚秀晚年著有回忆录《军旅生涯》(张铚秀回忆录)。 张铚秀同志是中共九大代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2007年8月1日,张铚秀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代表军队老干部发言。 逝世 2009年8月14日晨因患癌症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张铚秀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徐才厚、郭伯雄、薄熙来、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曾庆红、吴官正、罗干、梁光烈、孟建柱、孙家正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张铚秀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张铚秀同志的夫人是晚清著名爱国将领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海战中宁死不降,服毒自尽)的曾孙女丁亚华——两大爱国将领血缘的结合!

年谱

1915年7月,生于江西永新怀忠乡虹桥村。 1928年,13岁儿童团的号手。 1929年,参加少先队,1930年6月加入共青团。 1933年,参加永新红军游击大队,任副班长,6月任永安独立营班长,次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副排长,5月任红6军团第17师19团7连排长,17师49团副连长,8月参加长征。11月任第18师53团第7连连长, 1935年1月,任红六军团特务团第4连连长,4月任18师52团第2营第4连连长,11月参加长征,11月第红六军团16师47团第2营营长, 1936年7月,任红16师2营营长。10月任红军中央步兵学校上级干部大队中队长。 1937年,入红军大学第四队、抗大第2期军事第一队学习,10月毕业后任谭余保部参谋, 1938年2月,任湘赣游击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3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侦察参谋,4月28日任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支队司令部侦察参谋,7月调任2营营长, 1939年1月,任第2团第1营营长,9月任第2团参谋长,随部挺进苏南,参加韦岗战斗,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上干队队长,5月入新四军军部参训队学习,5月5日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副参谋长,11月调任皖南第1纵队新编1团团长。 1941年3月,入华东党校学习,12月任新四军第7师56团团长, 1943年2月,任含和支队参谋长,参加皖中1943年春季反“扫荡”。 1944年9月,含和支队兼第4军分区参谋长、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参谋长, 1946年3月,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副旅长兼参谋长, 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副师长兼参谋长,9月任第9纵队26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1948年5月,任第9纵队26师师长,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27军80师师长,参加了涟水保卫战和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1949年4月24日,张铚秀率27军80师解放宣城。 1950年11月,任入朝作战,任志愿军27军80师师长,不久升第26军副军长,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1952年,回国后12月入华东军区军事干部学校高干队学习,任队长, 1953年5月,任26军代理军长,9月代理军党委书记, 1955年4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0月任26军军长, 1956年6月,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任68军军长。 1967年,兼徐海地区军管会负责人, 1969年,兼徐海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0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1971年,兼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5年8月,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9年3月,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战役的指挥,1979年12月兼省人大副主任。 1980年~1985年,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任云南省委书记, 1984年4月,先后组织指挥了西南边陲自卫反击作战。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是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代表军队老干部发言。 2009年8月14日,晨因患癌症在301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红星功臣

张铚秀从一个贫苦出身的放牛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光荣的红色人生,经历了许多传奇故事。2012年7月26日,是张将军的九秩华诞,我们有幸听取了将军封存在内心多年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块银圆 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张铚秀以优异的成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 1937年10月下旬到11月初,党中央派张铚秀带领两位同志去游击区工作。 三人经过长途跋涉,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周副主席发给他们每人10块光洋(银圆),主要用于交通费和生活费,然后前往南昌投奔陈毅同志组建新四军进行抗日斗争。 张铚秀当时化装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上尉副官,其他二位同志是中尉服务员。他们购买了船票、制服、武装带、牙粉、毛巾等日用品。到达九江时,张铚秀身上的光洋剩下不足4块了。他又买了一块怀表、一件毛衣。 张老将军讲述这段历史如同讲述昨天的故事——— “历经数日水、陆艰辛奔波之后,我们三人到达湘赣地区莲花永新游击区。不久,我哥哥张成秀从家乡永新来看望我。兄弟相见,悲喜交加。 “我自从离开家乡就一直惦记着家中的老母亲和哥哥、弟弟。知道家中生活艰难,大哥又是家乡闹革命的带头人,我就拿出2块光洋给大哥,让他继续率领乡亲们闹革命,替我孝敬日夜挂念着我的母亲,抚养幼小的弟弟。 “大哥回去后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家中只剩下年迈的老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张焕秀,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相依为命……”此时此刻,泪花浸满了这位久经战火洗礼、浴血奋战沙场的常胜将军的眼睛。 张铚秀虽然十分牵挂老母亲,但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人只有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顾大家,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里。 直到解放后,张铚秀才见到老母亲。他拿出当年省下的那块光洋,给母亲讲述了自己的那段经历。当时,老将军还收藏着这块银圆呢! 出生入死 在长征路上,红军一边行军打仗,一边打土豪、筹军饷。 当时,张铚秀是连长,上级分配他带领保管军费。于是,他就背着200块银圆走在了长征路上。尽管这些银圆加上身上的辎重有几十公斤重量,考虑到这是全连的衣食保障和全部费用,绝不能出差错,更不能丢失,他就时时刻刻把它背在身上———行军时背着;打仗时,他将银圆袋系在腰间;吃饭时,银圆袋也不离身;睡觉时,他背着银圆袋和衣而卧……有时累得汗流浃背,衣服都湿透了,他也不肯让人替换一下。 英勇坚强的张铚秀就是这样背着银圆袋参加了两次战斗。 这两次战斗非常激烈,张铚秀既要当指挥者,又要与同志们一起英勇战斗,还要保护好随身带着的银圆。战斗的艰苦可想而知。但他硬是以百倍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率领部队打败了敌人,夺取了战斗的胜利,身上的银圆也一块没少。 在当时,张铚秀所想到的是:这是革命经费,不仅不能擅自动用一块,而且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凭着这种坚强的革命信念,张铚秀将这200块银圆背到了目的地。 开荒种地 1943年春到1945秋,张铚秀在新四军第7师含和支队任参谋长。其时,国民党一再掀起反共高潮,断绝了对我军的一切供应,部队的吃饭、穿衣、医药、武器弹药全靠根据地自行解决。 张铚秀除领导司令部机关参谋工作、筹划部队作战行动之外,还要亲自组织筹划部队后方的勤务保障。为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支队长以下干部要亲自动手开荒种地。张铚秀回忆说:“当时,我在自己的茅草屋前开了一块荒地,种了各种蔬菜,还养了一群鹅。为调剂和改善生活,有时晚上我还和警卫员张世春一起下稻田去抓田鸡、捉黄鳝呢。” 张铚秀夫人丁亚华当时在含和支队供应处任党支部书记,她动员所有干部、战士克服困难,把供应搞上去。 在新四军干部战士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先后办起了被服、织布、弹花、毛巾、鞋袜等6个小工厂。张铚秀还亲自找汤家沟的商人帮工厂买了布匹、药品、油漆材料。1943年,仅夏衣一项,就生产了4230件,保证了全区党政军人员的穿着需要。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财富就来了。”张将军谈起这段经历,一脸自豪。

亲历险境

1940年11月,张铚秀任扩编组成的新四军一支队新一团团长。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张铚秀率领新一团为左纵队前卫。1941年1月4日,驻安徽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率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向苏南转移,准备到镇江以东地区渡江北上,开赴抗日前线。5日,部队行进到茂林地区,张铚秀发现情况异常,隐约可见两侧有国民党部队出现,即派出侦察分队在两侧警戒。国民党7个师8万多兵力对新四军实施突然袭击和残酷“围剿”。7日7时,新一团到达大康王东南,即遭敌两个营攻击,由于张铚秀预先有思想准备和安排,指挥全团迅速展开,敌军终于狼狈溃退。 次日,新一团与老一团一道涉水向榔桥河守敌攻击,经激战强行登岸建立了桥头堡阵地,打开了向东北方向前进的道路。下午4时,新一团在行进中突然接到支队命令,回撤向西北方向军部所在地靠拢。新一团重新回头攻占已被敌占领的裘岭一线阵地。当晚,支队与军部失掉联系,傅秋涛司令员当即决定单独突围,由新一团掩护支队队部和老一团,然后尾随老一团突围。张铚秀指挥全团与敌激战一整夜,天明后发现老一团一部分部队尚未突出去,而突破口已被敌40师重兵封锁,一营又与团部失掉联系,他决定新一团坚守磅山及董家山制高点,伺机突围。他把老一团、支队特务营和支队机关等单位人员收拢起来,把马夫、挑夫、伙夫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战斗中,张铚秀亲自端一一挺机枪向敌人扫射,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 张铚秀率1200名铁军将士与敌整整激战八天八夜,700多名铁军健儿阵亡,团政委负伤、参谋长牺牲,张铚秀率余下数百名将士与敌周旋,边战斗边突围。突围途中,给养完全中断,只能靠采撷野菜掺和着有限的粮食充饥。队伍踏着沉重的步履夜行晓宿,翻山越岭,涉水渡河,边走边收拢兄弟部队被打散的同志。 在荒山野岭中隐蔽行军,时而分散时而集中,白天蹲山头,看地势判方向,夜深人静才进入纵横交错的山林小道,常常是三五天才能找到一些食物充饥。饥饿、疲劳延缓了行军速度。张铚秀带领新一团一直冲杀到长江边,2月底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从团洲过江到达巢(湖)无(为)根据地时,全团仅剩下200多人。这是“皖南事变”中剩下的唯一建制部队。按路程计算,从皖南地区到繁昌的江岸边,不过百多里路,新一团却走了1个多月。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2000多名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276人被俘,仅有2000多人突出重围。作为“皖南事变”的亲历者,张铚秀经常回忆起这段悲壮的历史,并用来教育后人;2002年6月1日,张铚秀来到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回忆往事,他激动不已,说:“‘皖南事变’牺牲了那么多同志,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铁军精神,这是我们的传家宝。”

==永葆本色 ==

200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向70多万名抗战老战士和老同志、海内外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以及国际友人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作为代表,9月3日9时30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精神矍铄的张铚秀与贾亦斌、李水清、焦若愚、赵忠来、刘建章、杨一木、王诚汉、李振恒、王光复等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接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张铚秀最爱的是一身戎装,最喜欢讲的是炮火连天的战斗故事。他经常抽时间到部队去,到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去看望官兵,传播党的光荣传统和军队的优良作风。 张铚秀是“皖南事变”成建制部队突围出来,现唯一健在的当年的团职干部。退居二线回到北京后,张铚秀常对人说:“江南抗日,新四军铁血大江南北,这是段很悲壮、精彩的历史,我们这些亲历的人有责任把它整理出来教育后人。”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97年10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很快得到了在京200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的积极支持。张铚秀被选为第一任会长,他像领兵打仗一般,雷厉风行领导研究会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虽然张铚秀在昆明军区工作的时间只有10年,但他对军区党史资料工作非常重视。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之前,他号召老同志撰写回忆录,由军区党史办汇编成书。同时责成党史办编辑出版红军征战黔滇史料丛书,修订了四兵团战史和五兵团战史。 1985年,张铚秀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从昆明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下来。次年9月,张铚秀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顾委委员。1988年7月15日,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虽然退出领导岗位,张铚秀仍非常关心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经常到各地调查研究。在担任中顾委委员期间,就先后向中央提交各种建设性书面建议十多件,受到中央的重视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尊重。 张铚秀还非常关心边防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建设。他经常说,“有国就有防,没有边防的稳定就没有国家久安,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全国的小康。”张铚秀经常到革命老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与这些地方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一起分析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先后帮助解决了安徽泾县列为国家扶贫攻坚县和安徽无为县列为老区县等问题。2003年6月,张铚秀到江西永新老家探亲,回到北京后,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提出加快井冈山铁路建设问题。不久,铁道部办公厅专门致信张铚秀,把井冈山地区铁路建设规划向他作了报告。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也专门从江西南昌打来电话,转达江西革命老区人民对老将军的感激之情。 张铚秀退居二线后,又忙于社会公益活动,享受着退而不休的乐趣。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操劳家务,但他始终重视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愉悦精神。张铚秀的夫人丁亚华也是一位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1942年12月19日他们在皖江火热的抗日战场结为伴侣。他们为人忠厚正直,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家庭生活。张铚秀与丁亚华共育有4子4女,是一个温暖的革命大家庭,四世同堂,充满了尊老爱幼、欢乐和睦的气氛。

== 大会发言 ==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盛大节日里, 我作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老战士,心情非常激动,感慨万千。此时此刻,我更加怀念缔造我党我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加怀念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先烈们、战友们。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我的老家永新县也成了井冈山斗争的中心区域。那时,我们这些人只有十几岁,只知道井冈山上有“朱毛”红军,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 我1928年参加本县农民暴动,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又相继参加了湘 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参加了韦岗战斗,皖中春季反扫荡。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7军80师师长, 参加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副军长,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 80年来,我作为一名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兵,有幸亲历了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饱经千辛万苦而又无比辉煌的战斗历程,倍感振奋和自豪。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反复证明,我军不愧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不愧为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 我们这支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靠的是全军将士保持和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 、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我们庆祝建军80周年,颂扬人民军队的辉煌成就,就是要在加快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今天,人民大会堂群英荟萃,英才辈出,我作为一名老兵,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坚信,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的人民军 队一定会发展得更加强大,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自觉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參考文獻